2016年,證監會出了新八條底線,先是對基金子公司影響巨大。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資本金與規模約束、風險計提等規定給基金子公司戴上緊箍咒,通道費上升到0.2%,讓很多合作銀行2016年下半年開始主動放棄基金子公司通道,轉向信托和券商資管,這時券商資管的通道費只有0.05%。
銀行需求沒有了,基金子公司通道業務萎縮嚴重,轉做交易所ABS的SPV成了常規出路。
券商資管方面,有多位信托公司人士都表示,其公司較早暫停了與券商資管合作,尤其是做銀行理財資金通道的券商資管作為委托人的信托貸款。
通道業務的后會無期?
接下來就進入2017年,因為大量的通道回流,信托規模增速特別快,有很多公司都是數千億的規模增長。
盡管大資管時代不同機構間合理的跨市場配置是必然需求,也有銀監會相關部門領導有鼓勵善意通道,遏制惡意通道的提法。太快的增長還是讓信托站上風口浪尖,適當監管成為必然。
大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之后,正式稿出臺之前的這段時間,銀證保三會都開始了關于通道業務的管理。
先是銀監會出手55號文規范銀信合作。55號文的禁止部分與之前銀監會的文件要求差別不大。一位信托公司研究人士認為,最明顯的變化是,基于2016年82號文之后,銀行表內業務與信托業務合作增多,包括銀行自有資金投資信托產品、基于銀行信貸資產轉讓的財產權信托等,過往銀信合作的統計沒有覆蓋這一塊,現階段擴大了銀信合作內涵,銀行表內信貸通過財產權信托轉讓的這種形式可能未來會受到更多的關注。
緊接著銀監會從銀行端,證監會從證券業機構端同時下令,全面封堵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資管做通道,一方面集合資管計劃不得參與委貸和信托貸款,另一方面定向和專戶參與信托貸款、委托貸款需要向上穿透,資金不得為募集資金。
這可以說讓發展了四年多的證券業通道正式終結。證券業發展通道基本上依靠著監管一紙文件,不像信托的事物管理具備法律依據,三類通道本身也不具備做非標債權的放款資格,放款行為需要的走委貸和信托貸款的渠道。
1月12日,基金業協會《私募投資基金備案須知》要求通過委托貸款、信托貸款等方式從事借貸活動不予備案。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通過基金業進行的非標債權投資畫上終止符。
這也延伸出一個問題,通道業務是否有價值,是否還有存在的空間?答案還是有。工具本身沒錯,錯的是一些使用方法。
資管機構的未來之路
具體到影響,對信托來說,表面上是一大部分規模和一小部分利潤的減少。
堵通道并不等于堵非標,通道封堵也不意味著非標消失,這是否反而給信托業帶來更多的主動管理項目有待考察。
從信托來看,信托是法定具有貸款資格的機構,對照大資管新規的要求,信托的資金池跟整體信托規模比已經微乎其微了,產品很少存在期限錯配問題,信托合同本身并不剛兌,對未來業務的實質影響不算太大。
現在倒逼信托回歸本源、回歸主動管理,利于行業長遠發展,也是信托業的共識,大部分信托公司在發展通道之時也沒放棄主動管理,信托利潤的增長還是主要依托主動管理。
近期因為地方銀監局找了很多增速過快的信托公司談話,窗口指導降規模、提通道費。多家信托公司都紛紛表態——不增通道規模、暫停通道業務、提通道費等等。
接下來,信托具體怎么壓通道、壓哪部分、壓哪些項目要先跟銀行商量,提前結束、找不到通道了會對銀行造成什么影響,都是待解的問題。
如同前述,證監會新八條底線出來之后,銀行主動放棄,也是基金子公司通道縮減的重要原因之一。需求決定市場,關于銀信合作的規模,銀行的態度也非常關鍵。
對于基金子公司來說,去通道進行得較早,2017年11月末,基金子公司專戶規模相比2016年末已下降了27%,并紛紛謀求轉型,ABS是目前最受基金子公司青睞的業務方向。
券商資管方面,在2016年銀基合作渠道受限后,也曾有部分通道流向券商資管,但券商資管中通道業務的占比在2014-2016年間一直呈下降趨勢。一位券商資管人士表示,影響是分化的,大機構的非標收入占比不高,部分中小機構先轉型了主動管理,如東證資管、中泰資管;但也有不少券商資管絕大多數都是非標債權,現在壓力就非常大。
對銀行端來說,一方面類資產證券化受限之后,資產回表也將更加明顯;另一方面將影響表外理財的投向,2018年監管還會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并將同業、理財、表外等業務以及影子銀行作為整治重點。獲取更多信托行情及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基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