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在靜默期中,是因為山東信托正闖關IPO。去年6月,山東信托赴港IPO獲山東銀監局同意;同年10月,山東信托向港交所提交申請材料;今年2月再獲證監會批準。可以說,山東信托IPO前半程走得頗為順利,但后半程卻出現很多變數。
按照正常的時間表,山東信托的上市計劃大約在今年3月末就差不多能塵埃落定,然而,山東信托非但沒能獲得通行,公司IPO狀態在今年4月反而由“處理中”變為“失效”。北京商報記者在港交所看到,“失效”屬于IPO“沒有進展”的一種,另外兩種狀態分別是“被拒絕”和“撤回”。
上述山東信托內部人士表示,“失效”的狀態其實是比較常見的。北京商報記者粗略統計,截至6月9日,赴港IPO“沒有進展”的申請人中,“失效”狀態的有超過120個,被“撤回”的有8個,“被拒絕”的12個。
李大霄表示,“失效”并不意味著IPO徹底終結,港交所相對還是更為市場化,IPO采取注冊制,后續重新遞交申請材料,還有可能重新回到闖關的隊伍中。
另有業內資深分析人士表示,山東信托本次IPO“失效”,意味著山東信托遇到一些障礙短期內未能通過。假如申請IPO企業3月31日之前不能完成IPO發行的話,就需要重新遞交經過審計后的2016年財報,之前山東信托遞交的應當是2015年或2016年部分數據,只要重新遞交IPO申請,還是有可能成功。
但僅從目前山東信托這段沖刺的結果來看,確實不盡如人意。需要指出的是,去年山東信托在遞交IPO申請之時,曾被視為打破信托公司赴港上市多年沉寂的一個強音,更因為H股上市相較A股更容易,被指有望打破信托公司22年的上市空窗期。然而,同樣在去年IPO,且是申請A股上市的江蘇信托、昆侖信托、五礦信托和浙金信托,都在去年12月曲線實現了目標,山東信托卻還在資本市場門外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