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夏時報報道,事實上,除了山東信托本身所面臨的種種困境之外,在監管高壓之下,整個信托業目前也都面臨著史無前例的挑戰。
3月份以來,監管部門尤其是銀監會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規定,集中整治“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不僅限制了銀行資金向信托的流入,還加大了對以規避監管為目的的通道業務整治的力度。
在2017年以防風險為監管的總基調下,通道業務成為監管的重中之重,這對信托業資產管理規模的增長和盈利都造成巨大的影響。同時,財稅140號文,明確了資管產品運營過程中發生的增值稅應稅行為以管理人為納稅人,更是讓信托業務的開展雪上加霜。
近期,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更是聯手祭出監管“殺手锏”,信托通道業務遭全面“封殺”。房地產信托項目、政信類信托項目等投資領域均陷入困境。
山東信托在年報中表示,根據“十三五”戰略規劃和轉型目標,公司信托業務將緊緊圍繞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基礎設施市場、家族傳承等資產管理細分領域,提高自主管理能力。突出自有資金主動投資創利職能。提高海外資產配置和管理能力。
如今,資本市場一蹶不振,房地產市場亦四面楚歌,海外投資受限,新業務盈利模式尚未形成。在這樣的背景下,信托公司的盈利模式難有持續性。
上述券商投行部人士向記者說道:“信托業績暫時肯定沒問題,主要是政策限制。由于信托產品屬于私募性質,這與上市公司要求的公開信息相違背,使得信托公司上市之路舉步維艱。”
山東信托也在招股書風險提示中稱:“公司股份日后在公開市場大量出售可能會對H股當時市值和日后籌集額外資金能力造成重大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