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在68家信托公司中近半數信托公司在官網上設置了轉讓平臺或欄目。信托業協會日前發布的《信托產品登記及信托受益權流轉問題研究》中指出,目前的信托產品轉讓渠道,主要包括區域性交易所、證券交易所、銀行間交易市場、信托公司內部或者自身搭建平臺轉讓、互聯網金融平臺和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等六大類型。
記者查閱官網顯示,上海信托的上海盈通平臺,顯示有70只轉讓項目,其中正在轉讓的有2只,一只轉讓規模200萬元,年化益4%;另一只轉讓規模65萬元,年化收益5%。除了這兩只產品,其余產品均顯示已轉讓。值得注意的是,已轉讓的產品,年化收益都比較高,最高可達10%,而正在轉讓的這兩只產品,收益率較低。
北方信托掛出的轉讓信息有9條,不過最近的一條是2016年7月29日掛出的轉讓信息。
上海信托登記中心則顯示,最近的一只轉讓產品的日期為2015年4月16日,產品期限24個月。除此之外,再沒有更新的轉讓需求。
此外,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和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這兩個曾開辟過信托受益權轉讓平臺的機構,記者從其官網上未能發現關于信托受益權轉讓的信息。
尹璐認為,因為信托產品到期才能贖回,如果投資者對流動性有需求,則會出現轉讓需求。2016年底信托行業管理資產規模已經超過20萬億元,信托產品轉讓需求也越來越大。但是,目前的主要轉讓形式還是撮合交易,沒有統一的轉讓交易平臺,大多數轉讓信息都在各家信托公司網站上公布,不便于意向受讓者收集比較。此外,同樣原因,轉讓意愿與受讓意愿匹配難度也會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