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前,一份突如其來的“減持新規”突襲定增市場,除了融資方上市公司外,信托計劃作為參與定增市場的力量之一,也不免涉及其中。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自2016年以來,市場上共出現79只定增信托產品,大部分存續期在一年半左右。由于新規中表示“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并未設置“新老劃斷”的過渡安排,對于這些已經參與定增投資的信托計劃來說,其在解禁期后迅速套現的預期恐怕將難以實現,原有的投資安排將會被打破。
“現在還處于說不清的狀態,”一位國有大型信托公司的信托投資經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們也在積極學習相關政策,但仍要等到監管層面出臺更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才能真正著手開展下一步活動。在此之前,無論是新業務的開展還是舊項目的變動,都將進入一段時間的‘靜默期’。”
新規雷厲風行
定增市場影響明顯
5月27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以下稱為《規定》).
而根據《規定》相關內容要求,上交所亦迅速發布了《上海證券交易所股東和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減持股份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實現了“減持新規”的急速落地。
與此前2016年1月7日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相比,此次修訂后的新規最明顯的區別是對股東減持范疇進行了修改,除了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持股5%以上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外,股東減持其持有的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前發行的股份、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的股份也將受新規影響。
根據《規定》,股東限售期解禁后集合競價12個月內減持不得超過50%,同時需滿足“每3個月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的該部分股份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1%”的規定。與此同時,在減持方式方面,大宗交易減持亦首次被納入監管。《實施細則》第五條明確規定,大股東減持或者特定股東減持,采取大宗交易方式的,在任意連續90日內,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2%。
數據顯示,自5月27日至今年年末,總計約有8776億元的定增股份將迎來解禁。根據減持新規,在考慮到解禁日后12個月內最多減持50%,意味著至少有4388億元定增籌碼將繼續鎖定。而自5月27日截至2018年底,解禁市值逾2萬億元,涉及上市公司902家,按照新規計算,其中至少1萬億元的定增籌碼需要延期12個月才有套現機會。
《規定》出臺之后,多家券商研報均表示,此次減持新規將提振市場情緒,有利于市場企穩,對引導上市公司注重長期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但亦有部分研報指出,該新規對于定增市場影響巨大。廣發證券研究報告指出,在新規實施之下,今后定增市場發行價格優勢降低,減持時間延長,獲得收益的風險性增加,定增業務受影響增大。銀河證券研報亦表示,此次新規仍是強監管、去杠桿、防風險的延續,目的在于規范金融秩序。金融去杠桿的大方向沒有改變,綜合、系統、穿透、統籌的監管原則確立后,各部門已經進入具體執行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