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私募創新潮
2011年悲慘的股市行情,激發了陽光私募機構的創新沖動,多種創新私募基金產品集中涌現于2011年,如定向增發型產品、ETF量化產品、風險緩沖型產品、目標回報型產品、股指期貨對沖產品等。
去年上半年,陽光私募最熱門的創新產品就是集中投資于上市公司定向增發型產品。最有代表性的私募機構就是博弘數君,該機構共計發行了10多只定向增發型基金。其產品采用主基金和子基金的創新形式運作,由主基金常年參與定向增發股票投資,以期獲取定向增發投資的平均收益,而子基金則持續募集資金作為有限合伙人來申購主基金份額,通過后續產品的資金注入支持主基金參與新的定增項目,隨著參與定增項目的數量增加,即可實現適度分散風險,獲取平均收益的目的。博弘數君旗下一只基金自2010年11月24日成立到2011年8月31日凈值上漲27.4%,但是,隨著去年下半年大盤暴跌,這種定向增發型產品因為股票具有鎖定期無法變現而遭受暴跌。
去年陽光私募的另一創新方向就是目標回報型基金,這在某種程度上能緩解私募客戶對于投資顧問套取浮動報酬的質疑。目前的“目標回報” 型陽光私募一般3年為期目標回報50%,業績未達到預期,投資顧問將以計提的浮動業績報酬的50%進行補償,管理費則通常浮動收取。據不完全統計,去年至少有重陽投資、武當投資、云南信托、星石投資、合贏投資等5家明星私募公司成立了6只“目標回報”型陽光私募。
去年12月9日,陽光私募基金參與股指期貨的第一個交易編碼,由此揭開了陽光私募機構參與股指期貨的序幕。此前,有多只陽光私募基金通過曲折渠道參與了股指期貨來對沖市場風險。均采用股票市場中性策略,對沖市場波動風險。從業績表現看,這些“股指期貨概念基金”去年都實現了盈利。
陽光私募基金達融1期累計虧損達38.3%,日前宣布清盤,該基金成立于2011年6月。1月4日,資本市場風云人物趙笑云掌舵的“笑看風云二號”因8個月虧損33.86%,宣布已經在去年年底清盤……由于行情的持續低迷,2011陽光私募基金清盤產品數量創了歷史新高,達到187只。
自2004年趙丹陽在國內率先引入信托私募模式以來,2007年起飛速發展的陽光私募基金,終于在2011年遭遇清盤潮。
51只陽光私募“猝死”
在187只清盤的信托產品中,有131只是結構化產品,非結構化產品的陽光私募只有56只。其中,正常清盤即到期清算的產品數量為136只,占比 72.73%;非正常清盤即提前清算的產品數量為51只,占比27.27%。在51只提前清算的猝死型陽光私募產品中,出現虧損的產品數量為29只,占比 56.86%,其中累計凈值在0.85元以下的產品數量為17只,8只產品累計虧損超過30%。
私募名人趙笑云的“笑看風云二號”就屬于典型的虧損過高觸及清盤線而猝死的陽光私募基金。2011年年初,趙笑云曾高調宣告進入陽光私募界,還信心滿滿地宣揚旗下產品能實現“5年10倍,10年20倍的收益”。“笑看風云一號”的成立時間為2011年4月18日,截至2011年12月30日,其凈值僅為 60.73元,絕對收益率為-39.27%,同期滬深300指數跌幅為-30.19%。主動宣布清盤的“笑看風云二號”成立于2011年5月4 日,最新凈值為0.6614元,虧損率為33.86%,同期滬深300指數跌幅為-25.35%。被迫清盤的明星私募名單還包括龍騰投資吳險峰旗下的龍騰 3期,該基金自去年11月20日后再未披露凈值變動。青年私募明星吳國平掌舵的達融1期成立于去年6月,卻因累計虧損38.3%而于日前宣布清盤。一時間,大佬、新兵齊清盤,陽光私募遭遇前所未遇的困局。
當然也有部分私募是在盈利狀況下因看淡后市而主動清盤的。這類主動清盤的盈利私募基金包括廖黎輝旗下的景良能量3期、瑞琴1期等,這兩只陽光私募產品主動清盤時單位凈值都在1元以上。
除了一部分已經清盤的陽光私募外,還有一大批陽光私募基金趕在清盤線前全線清倉,等待反轉時機。據了解,深圳一家知名私募機構旗下的6只陽光私募基金中有4只逼近0.7元的清盤線,基金經理趕在0.73元時全部清倉,不敢輕易買進。
重倉冒進“禍起”提成機制
作為具有多年投資經驗、有著輝煌戰績的陽光私募基金經理們,緣何在2011年表現如此糟糕,沒有及時做好減損、平倉等風險控制措施呢?
“那些虧損的,尤其是虧損幅度超過25%以上的私募基金經理,用一句話概括犯錯原因就是:重倉冒進。”深圳一家資產管理規模8億元左右的陽光私募基金經理對本報記者透露,陽光私募基金重倉冒進有時候是不得不犯的錯誤,在目前A股市場,陽光私募尚沒有正式獲得股指期貨套利資格,仍然只有依靠在股市做多才能獲得利潤。私募基金經理在看好股指、選好個股之后,必然會選擇重倉持有。如果看錯方向,最終只能暴虧,也就變成了“重倉冒進”。
其實,對于陽光私募基金熱衷于重倉持股最根本的原因,業內人士大都盡量回避,這就是目前陽光私募機構不太成熟的業績提成機制。好買基金的研究員透露,陽光私募機構的收入來源于“基金管理費+業績浮動報酬”,其中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業績報酬。多數私募基金是按月計提,只要當月凈值創新高,即可對凈值創新高部分提取20%的浮動報酬。如果基金凈值虧損,全部由出資人負擔,私募機構并不需要賠償。正是在高額提成的激勵下,私募基金經理總盼望著基金凈值能盡快提升、迭創新高。相比起下跌風險而言,重倉持股帶來的凈值躍升,才是私募基金經理最為追捧的。“只要業績創下新高私募機構就計提了業績報酬,后來虧得再慘私募機構也不會賠損失,已經提成的錢也不再返還。”浙江余姚的私募客戶陸治成抱怨這種提成模式不公平,事實上現已經接到四五起私募客戶表達過對這種業績提成模式的質疑。
有一只陽光私募基金2011年3月份最高凈值達到1.2463元,作為投資顧問的私募機構計提了資產總額的4.9%作為浮動報酬,有五六百萬元。下半年該基金凈值暴跌,如今只有0.8547元,投資顧問收走的五六百萬元不會歸還,客戶損失也難以挽回了。更可悲的是,該投資經理考慮到其基金凈值需要反彈 50%以上才能突破前期高點,目前已經心生退意了。
針對此種不甚合理的提成模式,銀監會早在2009年2月下發的《信托公司證券投資信托業務操作指引》中就要求,投資顧問需要到產品清盤時才能計提管理報酬。但實際上,該指導意見并未被眾信托公司和私募機構遵照執行,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