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托公司的年報中,有一項指標低調的存在著,但它又是衡量信托公司經營能力的一項重要考核指標,那就是報酬率。該指標“一般用信托業務收入與實收信托平均余額比表示,反應信托公司在信托資產管理水平方面的差異。” 普益標準研究員陳新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去年超過半數信托公司年報中公布的信托報酬率出現下滑:公開披露報酬率的信托公司共52家,其中有27家公司2016年報酬率指標同比下降,25家上升。華融信托研究員袁吉偉認為,報酬率的指標是由存續項目加權平均出來的,有歷史的因素,也有項目組成的因素,這都會導致報酬率的變化。
普益標準研究員陳新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近五成信托公司的報酬率指標呈下滑趨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中國經濟轉型向縱深發展,導致房地產和產能過剩行業風險增大,蘊含的信用風險不容忽視;資產端收益承壓會導致信托產品實際回報率降低,為維護自身品牌和市場影響力,信托公司在一定范圍內會讓渡部分收益,進而導致信托報酬率下降。
其次,資管機構競爭日益激烈,對于非主動管理等通道業務,信托公司收取費用較低,直接影響信托收入。目前信托資產增速有所回升,但增量主要以事務管理類為主,信托公司并未進行主動管理,所起作用小,信托報酬率自然偏低。
再次,信托報酬率直接反映了信托公司業務管理能力。隨著監管政策不斷加碼、資管行業競爭不斷加劇背景下,信托公司傳統業務盈利空間進一步收窄,這會進一步提高部分轉型較慢信托公司的經營壓力,導致業務收入降低。但對整體實力和主動管理管理能力較強的信托公司而言,市場環境改變會進一步凸顯其轉型優勢,因而可以預計行業兩極分化趨勢會進一步加大。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位于報酬率前20名的信托公司中,有13家信托公司的主動管理類信托產品占比超過一半。袁吉偉對記者表示,“基本上主動管理類信托項目增加,會有助于提高報酬率指標,但是這也并不是線性的對應關系。”
東莞信托在2016年超過了連續多年第一的杭工商信托,以3.16%報酬率問鼎。具體而言,東莞信托清算結束的信托項目共88個,其中集合類信托項目78個,實收信托合計金額達121.8億元,加權平均實際年化收益率10.05%;單一類信托項目10個,實收信托合計金額33.3億元,加權平均實際年化收益率6.23%。清算結束的88個信托項目均屬于主動管理型信托項目,其中,融資類項目達68個,實收信托合計金額達107.71億元,占比超過2/3,報酬率高達3.2922%。其余為證券投資類,實收信托金額為8.95億元,報酬率1.61%,以及其他類,規模38.43億元,報酬率3.14%。
相比如此高的信托報酬率,東莞信托去年的業績卻不盡人意。不過,華融信托研究員袁吉偉認為:清算類的信托報酬,對當年影響不大,比如只存續半年,收益率很高,但是貢獻的收入不多,所以收入下降報酬率升高兩者關系并不大,并不會存在什么問題。而且報酬率高的項目一般成立比較早,比如說2013年、2015年成立的項目,那個階段報酬率普遍比較高,所以報酬率高與業績下滑并不一定能說明什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