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不少集團背景的公司把信托公司作為金融控股的平臺,通過信托投資其他金融機構,但投資金融機構的單筆資金量都較大,往往也需要集團公司對信托進行增資。
隨著業務規模提升和各項風險資本之和的動態變化結合凈資本要求再做增資的可能。與此同時,信托業目前的中小公司還有一大批,信托資本在金融行業里也不算太大,增長的空間還是蠻大的。
近年來,信托增資一浪高過一浪。連續幾年的增資高潮,信托增資會否就此進入下半場?未來的空間還很大嗎?小編帶領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不論是大刀闊斧還是小步快跑,天南地北的信托股東們都努力著不掉隊伍,這當中多數成功了,也有極少數因主觀或客觀原因失敗。
2016年年底,國民信托增資因不符合《中國銀監會信托公司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下稱“《實施辦法》”)第七條對信托公司出資人的規定而被監管罕見地“不予批準”。
根據規定,《實施辦法》規定了十項條件,業內認為近年來不斷被傳易主的國民信托可能是違背“5年內不轉讓所持有的信托公司股權”的相關規定,遺憾的是,在各類敏感事件聚集的當下,國民信托尚無法回應記者的采訪。
業內認為,與國民信托相比,陜國投的定增卻有些時機不巧。2月17日,證監會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的部分條文進行了修改,發布了《發行監管問答——關于引導規范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規范上市公司再融資。其中一條指出,上市公司申請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本次發行董事會決議日距離前次募集資金到位日原則上不得少于18個月,由此陜國投方案不得不延后。
一般而言,信托公司的增資渠道主要有三種:股東直接出資、引入投資者或是通過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轉增資。多數信托公司會傾向于采取轉增資的方式,一是由于過去幾年發展信托公司積累了較多的利潤,二是無需股東新出資,通常股東出資比例不變,溝通和操作較為方便。
從2016年信托公司增資情況來看,渤海信托采取了引入投資者方式,西藏信托、中航信托和中江信托等均采取轉增資,昆侖信托則由股東直接出資和轉增資相結合進行。
過去幾年,信托公司頻繁增資,最初是受到《信托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的影響,為不斷補充凈資本以及擴張業務。而近兩年,隨著信托業的發展,遇到瓶頸,面臨轉型等原因,增資除了有助于信托公司發展擴大業務規模及提高固有業務收入增長,還能加強信托公司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增資也進一步體現信托公司及股東對信托業的發展和自家信托公司的信心。
以華澳信托為例,2016年4月,華澳信托股權重組完成,北京融達投資有限公司持股50.01%,重慶財信企業集團有限公司持股49.99%。今年1月底,華澳信托又增資終獲上海銀監局批準,注冊資本將由6億元升至25億元。據華澳信托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股東目前已有持續增加資本實力的計劃,擬在未來一至兩年逐步增加公司注冊資本至50億元,而增資至25億元的各項手續目前也在有序推進。可見,面對股東更迭、高管調整的難題,增資穩定了華澳信托的軍心。
在凈資本監管下,注冊資本直接影響凈資本,其對業務開展的實質影響才是根本。“在行業評級中,凈資本基礎值為2億元,滿分值為100億元,從2015年年末信托公司年報數據看,46家信托公司披露了凈資本,其中超過100億元的僅為7家。而以中國貨幣網披露的63家信托公司2016年年末的財務數據來看,凈資產超過100億元的信托公司也只有12家,如果再減去風險扣除項,凈資本超過100億元的公司,可能會少于10家。可見在該項中得高分的公司并不多。從這個角度看,信托公司增資還有很大空間。”
不過,增資也帶來經營壓力。資本金的提升短期會使資本收益率下降;而在轉增資的背景下,雖然資本金提升,但凈資產并未相應提升,對于公司經營也會造成一定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