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翠來歷
“點翠”作為一種中國古老的傳統金屬細工技法,是首飾制作中的一個輔助工種,古已有之,清末民初更是盛極一時,從宮廷流傳到民間。
所謂點翠的翠,就是翠鳥的羽毛。在染料工藝被發明以前,翠鳥羽毛自然是不可多得的裝飾材料,常被珠寶匠人用來與珍珠、寶石、黃金累絲鑲嵌在一起。以翠羽用作裝飾歷史非常悠久,有可能追溯到戰國時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曾講述“買櫝還珠”故事,其所提及的“輯以羽翠”的盒子就應是指用翠鳥羽毛做裝飾。
傳統戲曲的旦角演員都需要“頭面”,所謂“頭面”,是指整個頭發的造型、飾物,分為“軟頭面”和“硬頭面”,比如《新紅樓夢》里十二釵的造型,就借鑒了軟頭面里的貼片子,看上去就像一只只小光碟;“硬頭面”則是演員頭上插戴的各種bling bling的飾物,“點翠”是其中一種,還有兩種是水鉆和銀錠。
選材苛刻
點翠使用的翠鳥羽毛,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話稱“大條”,尾部羽毛八根,行話稱“尾條”,故一只翠鳥身上一般只采用大約28根羽毛,且病死的翠鳥羽毛,行話稱“暗條”,色澤不好,制作高檔的首飾都不會選用這種羽毛。據悉,翠羽必須從活生生的翠鳥身上拔取,方能保證顏色之鮮艷華麗。翠羽根據部位差異和加工工藝的不同,可以呈現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色彩,而羽毛的自然紋理和幻彩光澤,使得整件作品富于變化,生動活潑。
工藝繁復
雖然沒有寶石的炫亮華麗,但是點翠制成的飾物,自有一種艷麗拙樸之美,體現了東方飾品注重細節,講求工藝的精細、含蓄。
它的制作工藝極為繁雜,制作時先將金、銀片按花形制作成一個底托,再用金絲沿著圖案花形的邊緣焊個槽,在中間部分涂上適量的膠水,將翠鳥的羽毛巧妙地粘貼在金銀制成的金屬底托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圖案。這些圖案上一般還會鑲嵌珍珠、翡翠、紅珊瑚、瑪瑙等寶玉石,越發顯得典雅而高貴。
詩人曾為此寫:多材信為累,嘆息此珍禽。如今,翠鳥已是國家保護動物,而點翠工藝已經失傳。于是留傳下來的品相完好的點翠飾品,可以說都是萬中取一,價值連城的珍品。
何為上品
最好的點翠珠寶分“寶藍”和“翠藍”兩種基本色澤,其中尤以寶藍為佳。其色彩差異,主要與所用翠羽的品種以及不同部位的羽毛有關,其中以寶藍色為上品,而根據工藝的不同,點翠還可以呈現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若使用了其他色澤的翠鳥羽或者相近的孔雀鳥羽,制成的點翠則稱“花翠”,相對價值較低。
點翠工藝的首飾有著它獨特的魅力,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點翠是極具投資價值的,而且當下的認知度較低,投資者不妨嘗試投資,畢竟當下點翠工藝已經不可復制,未來市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