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公募、私募
既有競爭又合作
截至目前,已經有25家銀行公告擬設立理財子公司,包括工農建中交五大行、郵儲銀行、9家股份制銀行、8家城商行、2家農商行。按照已披露的擬注冊資本金算,最高的160億,最少也有10億。但最終理財子公司落地還有待監管部門的審批。
記者了解到,一些銀行資管部門已經在招聘人才,為理財子公司做準備。華南某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內部人士表示,最近資管部一直在招人,包括前中后臺,“因為子公司以后要獨立運營,面臨銷售和投研人員擴充、中后臺建設等,銀行傳統強項是固收和非標,以后在權益類方面也會有補充,人才需求非常強。”
前述公募副總說,現在也有些投資經理會考慮,未來如果理財子公司能夠做大做強,公募空間可能被壓縮,基于對職業生涯的規劃和整個行業的判斷,或許有意向去理財子公司。
但是也有市場人士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未必如大家想象的“可怕”,未來能否做好關鍵看各大行推進的決心和力度。
上海某中型券商資管部負責人表示,雖然理財子公司優勢在銷售渠道,但仍取決于他們跟母公司如何聯動,還有他們在投研能力上偏弱,“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真正想要往市場化、投研驅動的道路上走,還要看其改革的決心,畢竟原來商業銀行的基因是靠負債驅動、賺取穩定的利差。以后要靠主動管理能力去賺錢,其實也面臨挑戰。”
另外,業內人士認為,將來銀行理財子公司和公募、私募的關系,更多是既有競爭,也有合作。前述公募副總表示,最近銀行人員也會了解貨幣基金如何運作、估值等,想要以后發展現金管理類產品。
另一家“私募派”公募副總坦言,未來還是要看專業分工,比如銀行在債券投資上有優勢,但是在權益上還要找外部機構,另外他們可能以后會把自己作為資產配置的角色,做FOF、MOM管理人。
想了解更多關于股市行情的內容請關注財經365股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