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隨著監管對“空殼”私募的嚴格清理和私募備案要求的趨嚴,謀求“保殼”的私募增多,殼買賣仍然十分熱鬧。
私募備案要求趨嚴
近期,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會長洪磊公開表示:將與工商部門之間建立工商注冊與登記備案協調機制,敦促已完成工商注冊但未完成協會登記備案的私募基金盡快履行登記備案手續,對長期未登記備案的私募基金予以清理。
上海錦天城(廣州)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秦政判斷,這意味著很多殼公司會被清理,如果要設立私募基金,需要新設立一家資產管理類公司,而市場上并沒有現成的殼公司。秦政表示,一家公司申請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需要至少3個月時間,多數還會延長1-2個月,也就是說有大半年是在準備階段,但公司人員的工資、社保和公積金都需要支付,這樣燒錢讓私募更積極“保殼”。
上海某私募咨詢服務公司人員告訴記者,近期協會對首發產品的審核和私募的實繳能力要求十分嚴格。“我們最近幫客戶做首期代發產品,募集賬戶這邊要提交進一步的資料,證明資金的募集去向,包括具體標的和方向。還有實繳這塊也要審核,包括資金的投向、資金的實繳能力都要審核。”
“保殼”難做實質審查
對私募來說,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后,還要發行首只私募基金產品,這也是私募基金“保殼”興起的一個主要驅動力,而目前看相關部門對“保殼”的風氣難進行實質性的審查。
按照中國基金業協會2016年2月發布的《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私募基金公司登記成功以后6個月內必須發行備案第一只產品,否則將被注銷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
在6個月內成功發出首只產品,在私募行業被稱為“保殼”,為幫助私募達到目的,券商以及中介機構的相關業務也應運而生。在業內人士看來,“保殼”顯然和監管倡導的投資精神相悖。但是,對于“保殼”產品不管采取何種方式,托管機構和備案機構都很難作出有效的審查。
匯付信息華東業務總監劉德多表示,托管部門只能審核資金是否按時到了基金合同約定的賬戶,但無法評估投資的項目是否真實,提交的項目材料是否準確。基金業協會的審核則主要集中在政策監管層面,但也很難對投資的方向做出實質審查,這就給了“保殼”可乘之機。
劉德多認為,“保殼”導致一些虛假的投資,盡管不會對金融市場產生什么太大的影響,但畢竟是一種不良行業風氣。同時,為“保殼”而進行的虛假投資也會帶來統計數據的失真,不能反映真實的市場情況。“更重要的是,6個月內發產品的規定,初衷應該是杜絕那些為了買賣殼而拿牌照的現象,現在"保殼"還在盛行,達不到杜絕買賣殼的目的。”劉德多說。
股權私募殼價值水漲船高
私募殼價格水漲船高。北京某私募中介透露,股權私募的殼價格已經漲到100萬以上。“現在備案特別難,協會要求提供資產證明,實繳資金必須大于25%。股價等新的規定出來,股權的殼可能要漲到150萬。”
上海某私募人士表示,現在申請股權類私募比較難,買殼也不容易,股權不能一次變更,需要持續好多次,非常麻煩。
上述北京中介人士表示,目前新的私募殼全部不能轉讓,只能轉讓老一點的私募殼。“有轉讓或者收購私募殼嫌疑的,都得注銷。老殼安全一些。但是太老的殼還需要做盡調,很可能公司還有陳年爛賬。”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