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隨著傳統量化套利策略和阿爾法策略賺錢效應降低,量化私募積極開發新的領域。記者從多位私募人士處了解到,曾經“非主流”的量化選股和指數增強表現突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領域也進入了量化私募的視野。
今年以來,股指期貨基差發生變化,傳統的量化套利策略和阿爾法策略賺錢效應有所下降,而原先很少被投資者關注的量化策略卻表現突出。“今年權益類市場不錯,量化選股策略最賺錢。量化指數增強也不錯,有26%左右的收益。”艾方資產總經理兼投資總監蔣鍇告訴記者,“但是,量化投資帶有絕對收益、低波動等標簽,投資者對量化的定位自動標記為對沖,量化產品的推廣還是比較困難的”。
因諾投資總裁徐書楠也告訴記者,現在指數增強、量化選股策略處于一個黃金時期。“中國市場高阿爾法特性仍很明顯,用量化方法可以比較輕松地戰勝指數20%,而在美國市場,只能戰勝指數2%~3%。”
阿巴馬資產總經理詹海滔表示,目前90%以上的資金聚焦在量化選股上,指數基金增強策略比較突出。“首先,市場在漲,可以賺貝塔收益;其次,還可以賺跑贏指數的收益;最后是高頻T+0交易的收益。”
不過,隨著股指期貨的兩次松綁,負基差逐漸改善,徐書楠認為套利、阿爾法策略也存在轉好的預期。“套利、阿爾法策略這兩年受到嚴重影響,現在股指期貨逐漸松綁,這兩類策略開始慢慢恢復元氣。未來兩年相信還會繼續松綁,看好這兩類策略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