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雖然IPO加速利好PE/VC行業,但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價差紅利縮小,也給PE/VC機構的盈利能力帶來了挑戰。2017年以來,在IPO常態化背景下,市場供應整體增加,二級市場估值中樞緩慢下移。由于過去幾年,一級市場整體競爭已較為激烈,估值水平被逐漸推高,未來幾年一二級市場之間的價差還可能進一步縮小。當前不少機構已經發現很多Pre-IPO項目已面臨嚴重的估值虛高的問題。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部分Pre-IPO動輒二三十倍的市盈率,特別是在TMT、醫療等行業內的項目,更是有點奇貨可居、坐地起價,甚至出現一二級市場價格倒掛的情況。漢理資本創始人錢學鋒日前表示,在新三板市場,目前投資者有機會做轉板投資的絕大部分項目的定增都遠遠超過IPO的價值,平均估值達25倍、30倍,甚至80倍、90倍。
投資周期拉長、一二級市場價差紅利縮小,這樣的情況使得夾在中間的投資機構猶如“夾心餅”,短期來看,這樣的尷尬局面很難破解。有分析人士認為,再融資新政、減持新規等等代表的嚴監管趨勢將是市場的常態,機構在投資上將更加注重確保投資安全性的問題,勢必會將資金集中投向確定的機會,包括確定性的Pre-IPO項目等,這樣優質項目更加“靚女不愁嫁”,賣方市場環境下,機構只能一再壓縮自己的收益空間,業務的盈利水平一壓再壓。
“如果說資本運作、"杠桿收購"等受限是剎住了私募機構過猛擴張的勢頭,那么定增業務、股權投資等當前遭遇到的問題,則動搖了不少機構的業務框架,一些機構面臨的壓力開始變為生存壓力。據我所了解的情況是,部分私募機構已經開始大幅調整業務框架和人員組織,對此前風光無限但現在艱難維持的業務部門進行拆解重組,部分公司已開始推行減員計劃,并鬧出了一些矛盾。”華東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機構管理人士表示。
PE行業洗牌進行時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私募基金實繳規模高達10.21萬億元。其中私募股權、創業管理人規模占62%,成為推動私募規模增長的主要力量。
數據還顯示,截至8月底,已登記的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11950家,比去年底增加2744家;管理正在運作的基金25407只,比去年底增加7475只。
不過,業內人士表示,雖然私募股權基金行業規模處于增長態勢中,但是在強力監管下,PE行業正面臨洗牌。告別暴利時代的PE行業,需要苦練內功,慧眼挖掘優質標的,為所投項目的戰略、經營以及財務決策等提供高質量服務,才能保證投資的回報率,而這無疑也加快了PE機構的優勝劣汰進程。
梳理PE機構上半年的業績可以發現,其分化的態勢明顯。特別是之前一些享受A股市場“投資+套利”模式的機構,在當前的監管態勢下,此前積極參與、看似旱澇保收的盈利模式,遭遇巨大的挑戰。特別是此前一些“擊鼓傳花”式的項目,面臨吸引力下降、資金不看好、投資者不買賬等的挑戰,項目在轉手的過程中越來越不順暢。私募行業正面臨深刻的洗牌轉型,特別是一些資源、資質較差,行業拓展能力較弱,對風險管控又相對乏力的機構,監管和市場變化帶來的壓力將對它們產生優勝劣汰的效果。
“行業正在面臨"產能"出清,落后的、不合時宜的、不懂變通的、墨守成規的機構將是需要被出清的"產能"。一旦行業得以出清,且相關投資項目收益回歸正常、項目投資鏈條更為順暢,那么到時候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機構將脫穎而出,由此產生行業發展的新動力,我相信這樣的結果一定能夠實現。”上述私募機構管理人士期許。
以上就是關于私募基金的相關訊息,獲取更多基金行情及動態,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基金私募頻道。(原標題:告別暴利時代 私募機構“收成”承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