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看基金類型,指數基金、貨幣基金等工具型產品,基金經理離任對業績的影響較小,如果市場沒有明顯的變化,仍可以繼續持有該類基金。而對于主動管理類基金,更換基金經理可能影響較大,但也不可盲目贖回。最好的辦法是關注3個月左右時間,看看基金業績情況,若業績穩定、波動率低,可以考慮繼續持有。
第二看基金經理知名度。真正對持有人影響較大的是明星基金經理離職,比如某大公司的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后,他曾管理明星基金從此前業績領先到“離職”后業績墊底,這樣的影響就巨大,因此投資者需要更關心的是明星基金經理的去留。
其實有個小細節值得投資者關注,往往明星基金經理在離職前,可能會出“增聘”公告,這個可能是一個“前奏”,需要開始提高警惕。不過,這也可能和公司內部崗位調整有關,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第三,普通投資者可以參考機構做法。從過往數據來看,一旦明星基金經理發生變更,機構一般都會選擇贖回,也有部分機構會根據接替人選來做布局。如某家基金公司明星投資總監離任后,半年之間規模銳減97%,還有一些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后,機構份額減少50%左右,若機構撤出幅度很大,建議散戶也慎重考慮是否還要持有基金。
基金市場資料圖
情形三:市場連續大跌
市場連續大跌,是該選擇贖回基金么?這一問題經常出現在各大論壇上,也是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問題。其實相比市場連續大跌去贖回,不如看基金凈值表現來選擇是否贖回。
這時,基金波動率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指標,最好選擇波動率低的基金。為什么這么說?舉個極端的例子,基金A和基金B,A基金凈值自設立以來穩步上漲,兩年內從1元漲到2元,而B基金第一年從1元漲到1.8元,第二年從1.8元漲到2元。但持有基金A的心態要比持有基金B好很多,也更容易長期持有。
“若市場出現2%的平均上漲,但是單只基金下跌超6%,這種情形出現較多的基金,也值得謹慎。”一位第三方機構人士表示,普通投資者最好選擇風格穩健的品種。這說明基金持股與市場偏離度較高,或是重倉一些“地雷股”,值得警惕。
對于一些業績長期不佳的基金,最好是敢于止損。很多投資者一開始選擇基金時并沒有做好功課,若持有之后便一直虧損,更是舍不得“割肉”。其實有個辦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