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資金長期、穩定,與股權投資期限長的特性不謀而合。與此同時,2015年以來,私募股權基金發展迅猛,截至6月底,已登記的私募股權基金達11251家。那么保險與私募結合的保險系私募股權基金,與其他私募基金相比,在投向、收益、退出、激勵機制上是否不同?有何鮮明特點?如何看待未來保險系私募的發展趨勢?證券時報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在此進行梳理剖析。
三大投向
股權投資于保險資金而言并非新鮮事,多家保險機構都具有相關業務資格并進行了投資。一方面,股權投資期限長,與險資期限長的特性相符,被認為是保險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的最佳方式之一,縱觀國際保險業的投資,除了直接投資非上市企業股權外,通過PE(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進行財務投資是一大路徑;另一方面,從長期看,股權投資回報高于債權投資。
目前,保險系私募股權投資主要可分為以下三大塊,一是投向基建的股債結合的股權投資產品,這是近幾年來保險資金投資或設立的一大方向。如中國人壽投資的蘇州、上海城市發展產業投資基金等。
“一般私募機構不會做PPP,因承受不起墊資的要求,這類項目要求的資金規模大,周期也長。但險資恰好可以滿足這方面要求。” 一位私募股權機構人士表示。
二是健康養老等保險產業鏈上下游的產業。比如陽光融匯資本作為管理人的北京陽光融匯醫療健康產業成長投資管理中心、國壽股權投資有限公司設立的國壽成達(上海)健康產業股權投資中心、泰康領投的天士力大健康產業基金等等。
三是對非上市企業的股權投資,主要針對科技創新型、小微型等有上市前景,或處于一級市場、一級半的定增市場階段的企業。保險系私募股權機構往往會成立股權投資基金,對上述企業的投資也多數在PE階段。
市場化與穩健的平衡“對投資這塊不市場化沒法做。”上述私募人士說,僅靠保險機構內部的資源很難運作起股權投資基金,必須用市場化手段招攬人才,開展業務。以北京合源融微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伙)為例,LP(有限合伙人)門檻收益率為每年8%,GP(管理合伙人)提取超額收益部分的20%作為業績報酬,基金年管理費率為2%。
“買方思維朝著賣方思維轉變,也是保險私募市場化必須要走的路。”一位私募股權投資人士表示,目前大部分保險私募的資金都來源于母公司的自有資金,如何提升專業能力,更多地募集行業外的資金,對保險系私募而言尤其重要。此外,在投資標的的選擇上,以往投向過于單一,可不可以跳出保險,對此,業內仍有不少爭論。
私募股權投資商業模式的核心是基金管理人。如果有好的資產資源,還具備研究能力,那么當自己做GP時,管理費、劣后超額收益分成即不用讓渡給他人,這也是險企等機構青睞GP的原因之一。作為GP發起設立基金后,負有尋找項目、盡職調查、項目談判與監控被投資企業并實現投資退出等多種職責,而保險系私募在人員團隊、專業投資能力、行業經驗和積淀、風險控制等方面,有自己鮮明的穩健的特色,兩者可以相輔相成。
北京一家私募股權機構創始人對記者說,保險系私募機構傳承了保險系的穩健特性,在投資決策流程上更為審慎、嚴格;在收益追求上,保險系也更追求相對穩定收益。比如,同樣一個資產,保險系會傾向于有保底的收益安排,而其他私募可能追求絕對高的收益;前者收益較低但是投資安全,后者則有較大風險。
關于私募股權投資的收益率,有私募人士表示,一旦成功退出,收益往往在數倍以上。退出率方面,40%是較高水平。不過,即使沒有退出也會有一些保護措施,如簽股權回購協議等對賭協議。
將對私募股權青睞有加
2015年以來,私募股權基金發展迅猛。截至6月底,中基協已登記的私募股權基金11251家,實繳規模5.83萬億元。8月初,保監會發布的中國上半年保險運行數據顯示,保險業資產總量超過16萬億元。
從整體看,保監會在不斷擴大和細化保險資金運用的范圍和投資標準。股權投資比例由合計低于保險公司總資產的5%,擴張到與權益類共用30%額度;不動產類投資比例由合計低于10%,擴張到30%;金融產品由無單一規定到25%;境外投資比例擴張為15%。
一位獲得過險資投資的PE人士告訴記者,2016年險資投資私募股權為2000多億元。由于保險資金參與私募股權時間不長,目前保險資金涉足私募股權的比例相對較低。但是在股市、債市收益不佳的情況下,保險資金對私募股權投資將會青睞有加,加大股權投資比例有利于保險資金提高收益。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