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基金業協會官網數據,截至2017年6月末,管理規模大于100億的私募共有167家。能做到百億規模,離不開天時(把握住一輪牛市機會)、地利(擁有穩定盈利的策略)、人和(具有狼性的營銷團隊)的因素。
然而,作為百億私募的大巖資本,今年以來旗下產品表現卻并不理想。
數據統計顯示,公司旗下正在運行且凈值近期有更新的31只產品均錄得負收益,其中20只產品虧損超過10%,最慘的“共盈大巖量化進取”今年虧了17個點。
四大策略,無一幸免
從策略分類上看,大巖資本的31只產品涵蓋四大策略,分別是相對價值、事件驅動、股票策略、復合策略。
四大策略全部虧損,究竟出了什么問題?我們分策略一探究竟。
1、相對價值
相對價值策略,一般為配對交易,也就是說,該策略同時涉及兩個具有高度相關性的資產或者不同市場中的同一資產,當這兩個資產(市場)之間的價格差變得充分大時,買入價格低的資產,賣出價格高的資產,獲取兩者之間的價格差。
市場上目前用到比較多的,是相對價值策略中的阿爾法策略。
該策略是通過持有股票多頭組合,同時做空股指期貨,達到完全的市場中性。
而現實中,由于國內對沖工具有限,如果想做到配對交易,在構建股票多頭組合時,就必須選擇滬深300、中證500、上證50中的股票。
而實際情況是,很多對沖基金只要做阿爾法都會選擇小票(非滬深300、中證500、上證50的股票)。
這樣一來,一旦出現類似今年上半年的“漂亮50”和“要命3000”行情,產品虧損在所難免。
從上半年相對價值策略整體表現看,平均虧損近3個點,大巖資本的相對價值策略產品,5只產品平均虧損9個點。
從收益結果看,大巖資本很可能用到的就是相對價值策略中的阿爾法策略,由于該策略未能起到有效的對沖,最終導致其虧損。
2、事件驅動
事件驅動策略,是在提前挖掘和深入分析可能造成股價異常波動的事件基礎上,通過充分把握交易時機獲取超額投資回報的策略。
ST摘帽、年報高送轉、資產重組、定向增發都屬于該策略范疇。
數據顯示,大巖資本采用的正是事件驅動策略中的定向增發。
不可否認的是,今年以來盡管監管層陸續出臺了再融資新政以及減持新政,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定增市場的發展;但是從整體收益率來看,業界定增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并未出現大幅下滑,整體虧損不到1%。
而同策略的大巖資本產品,平均虧損卻超過10%。
從產品成立時間看,其產品絕大多數成立于股災后的2016年,無論從發行折價還是大盤點位來說,都屬于相對低位。
不賺反虧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在投資標的的選擇上出了問題,不是估值過高,就是市值過小。
3、股票策略
作為目前國內陽光私募行業最主流的投資策略,股票策略已成為八成以上私募基金的標配。
如果細分來看,包括股票多頭和股票多空兩種子策略。
大巖資本對于這兩種子策略均有配置,但業績并不理想,9只產品無一獲利,平均虧損13個點。而全市場股票策略的平均收益超過5%,位居各策略榜首。
藥師判斷,大巖資本很可能布局的都是小市值的股票,既沒“喝酒吃藥”,也沒“騎上白馬”。
4、復合策略
復合策略,聽名字就很好理解,就是把各策略結合到一起使用。
它的出現,實際是投資工具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策略設計之初是希望通過策略間的互補,來對沖策略失效的風險。
上半年,復合策略私募產品的市場平均收益率不到1%,而大巖資本的同策略產品平均虧損超過10%。
如此大的反差,完全沒有發揮復合策略應有的策略互補,對沖風險的作用。
原因解析
作為百億級的私募,大巖資本也算是私募圈的“老人”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旗下產品今年業績萎靡不振?
藥師認為:其量化模型失效的可能性最大。
根據數據統計,上述31只產品的基金經理一欄填寫的都是公司首席執行官汪義平,這也就意味著31只產品的最終決策權在汪義平手中。
據報道,目前大巖資本采用的主要策略還是依據公司首席執行官汪義平的量化模型。
由于量化策略是基于歷史數據分析的,基礎的量化模型在設計之初都是經過至少三年以上的歷史走勢追溯,短期市場的波動盡管會對量化因子產生影響,但短期影響并不會在長期投資中產生決定性因素。
一旦當前市場表現和過去出現較大差別,那么,基金業績表現肯定就會不好。
結語
短期業績的好壞并不能說明產品的優劣,找到影響短期業績的原因并加以解決才是關鍵,畢竟私募產品是以絕對收益為目標的。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