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紀元演繹行業變遷
從2007年起,幾乎每一年都被人冠以某個主題的元年,一個新的紀元就在業內人士的會議上、對專家的采訪中、在媒體對數據的解讀中匆忙確立了全方位紀元,因為行業新生事物紛至沓來。
公奔私元年,2007年,肖華和江暉這兩名當年“價值投資的旗手”分別創立了尚誠投資和星石投資,以此為標志,陽光私募結束了草莽英雄時代。曾經的公募明星基金經理為陽光私募帶來了公募基金規范的運作理念。并從此拉開了經理人公奔私的序幕。
分化元年,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陽光私募經歷了史上最為慘烈的淘汰過程。清盤對部分私募來說正式從理論走向實踐。
對沖元年,隨著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業務在2010年推出,做空機制改變股票市場單邊市行情,使中國資本市場得到完善。股指期貨推出有望成為私募基金的投資利器,使私募基金真正成為理想中的“對沖”的基金。
債券私募擴容元年,2011年,A股市場持續不景氣,私募基金面臨業績大滑坡。而在“股弱債強”的背景下,私募基金打起了債券型產品的主意,并通過產品結構化設計和正回購操作放杠桿,獲取可觀收益。
量化元年,2013年,國內開始有私募機構拋棄基本面專做量化。一些在海外從事量化投資的人陸續回國加入這支新的隊伍。
備案元年,2014年基金業協會成立,私募基金發行實施備案制,可以自主發行私募,陽光私募借道發行的時代終結。從2014年到2016年間,國內私募管理人和私募產品數量雙雙呈現爆發式增長。
私募FOF元年,私募產品滿天飛,曾經的一年一只今天是一天十只。令人眼花繚亂。FOF產品具有分散風險、組合管理等特點,可以滿足投資者對多樣化產品的需求,也是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2015年6月以來,私募FOF基金數量開始翻倍增長。
合規元年,2016年前后中國基金業協會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辦法和指引,對存在的一系列突出問題進行規范,使私募基金行業的發展有法可依、有規可循。監管規范貫穿整個私募業務活動。
年年紀元,今又一元。指數還是那個指數,點位卻不是以往的點。
現在到什么點了?
外資來了……
5月5日,全球知名資產管理公司富達國際宣布,公司旗下位于上海的外商獨資私募基金公司在中國推出首只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產品。此舉透露,首家外商獨資私募基金將以國內債市試水。
但是跟QDLP投資海外不同的是,富達這次是直接投向國內債券市場,拉開了外資大軍進入國內市場的大幕。
規模就是管理實力的代名詞。
國內私募平均管理規模僅為美國的1/7。
我們還對私募的運營成本進行了測算發現私募基金10億規模了才姑且夠活,而九成私募還在線下面掙扎。
生存不易。
想要關店、店鋪轉讓的不在少數。
強者恒強,仿佛來時就很強。
也許不久的將來,私募行業會迎來如同股市一般的二八格局或一九分化。
那個時候對投資者來說,私募挑選起來就簡單多了。。。
2017年,我們可以以“私募生存紀元”。
星石投資總經理楊玲曾在2017年4月21日接受國證券報采訪時說,“對單一策略的公司來講,專注做好自己最核心的業務,才是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