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凈值人群的增多,私募正越來越受到市場的追捧。去年10月底,私募規模成功超過公募。此后,私募一直保持著高速發展的態勢,截至今年4月底,私募基金管理規模連續突破11萬億元和12萬億元大關,認繳規模高達12.28萬億元,比兩年前在中國基金業協會登記的3.27萬億元翻了近三倍,增長速度十分驚人。
高凈值人群猛增
推動私募快速發展
在中國經濟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有人通過實業創業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有人通過買房、努力工作等方式實現了財富自由。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創業和金融投資是獲得財富的不二法則,沒有其他。在中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了金融投資中,其中,私募則成為了高凈值人群的寵兒。
據統計,截至2016年5月,大陸地區共有134萬千萬級高凈值人群,8.9萬億萬級高凈值人群。另據福布斯的數據顯示,中國高凈值人群正以每年10萬人的數量遞增,且增長速度不斷加快。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私人可投資資產總額約為144萬億元。這龐大的數字成為了中國金融投資不斷強盛的有力引擎,而私募因其靈活性和對絕對收益的追求,漸漸成為了有錢人投資的重要選擇。
2014年,私募行業進入發展元年,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的《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實行)》宣告私募行業走向了陽光化和正規化。2014年年底時,全國共有備案私募機構4955家,基金7665只,資產規模達21295.1億元。而截至2017年2月底,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18306家,認繳規模達11.35萬億元,實繳規模達8.55萬億元,備案私募基金48626只,私募基金從業人員28.23萬人。3年時間,私募的發展速度讓人驚嘆。
在過去的幾年里,私募一路追趕,順利超越了券商、保險,又在去年遠遠甩開了公募基金的規模,而且差距還在不斷擴大。
今年或迎私募立法高峰期
合規發展不容忽視
私募行業在規模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但在起步時,私募曾被戲稱為金融業發展中的“側室”。所謂名不正言不順,中國基金業協會法律部主任鄧寰樂表示,2017年將是私募基金立法的一個高峰期,也是更多制度不斷落地的時期。私募有望在今年迎來“上位”之年。
“今年將從法律制度建設、私募統一登記備案、私募投顧等方面加強對私募行業的監管,并預計在今年適時推出《私募基金監督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私募條例)和《私募基金投資辦法》。” 鄧寰樂稱。事實上,私募在高速發展的通道上,確實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諸多隱患。
“目前私募行業整體情況良好,有很多優秀的機構,但仍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問題存在。”科發資本董事長 陳曉 鋒分析稱,“主要問題包括過分追求熱點、風險控制不嚴謹、小部分人打著私募的幌子進行其他運作等。此外,人們對私募的理解也有偏差化甚至妖魔化,覺得私募賺錢輕松,或是覺得私募行業都是在玩弄資本,傷害人們利益等。”
在這樣的主客觀環境下,私募行業亟需法律法規做出約束和調整,《私募條例》的適時出臺可謂是眾望所歸。一位接近監管層的券商資管負責人透露,該條例將明確要求證監體系的私募產品從屬于其法規框架。而在條例落地后,證監會有關機構資管、私募基金的具體辦法也將重新配合修訂。
浙江著力打造財富中心
私募力量不可小覷
浙江省副省長朱從玖曾言:“財富管理中心是推動杭州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的重點,在這一方面浙江是非常有優勢的。”浙江曾是全國私募股權投資最主要的融資地,在全國范圍內能占到20%-30%的份額。如山南小鎮早在2016年時就已集聚了超500家各類財富管理公司,資金管理規模當時就已達2300多億元。杭州在資產管理的發展歷史上可謂是具有先天優勢的,是含著金湯匙出身的“高帥富”。
“私募會是浙江金融的一個發力點。”睿正投資總經理姚進稱,“浙江是一個民間資本最活躍、雄厚的地區,客觀上存在這一市場和需求。”姚進認為,自朱省長提出要打造財富管理中心,其實可以理解為打造以私募為主的金融發展形勢,把浙江的民間財富很好地管理起來,為民間資本起到保值、增值的作用。
“目前,杭州慢慢被全國定性為未來第四個一線城市,從各種跡象表明,各種人才的流入在大城市里都是比較靠前的,金融、海歸相關行業的人才非常多。”姚進分析稱,作為2016年初私募新規實施后,浙江首家獲批通過的私募機構,睿正投資對浙江私募發展非常有信心。民營資本優勢、政策扶持、人才引進,浙江的私募發展正在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發力。
浙江轉型金融,杭州打造錢塘江金融港灣,這作為杭州推出的扶持政策,對私募行業的發展將有重大的意義。“如果對標上海,上海也是因為跨江發展,無論是經濟還是金融,都有了一個突飛猛進的跨越式發展。”姚進稱,杭州乃至浙江的金融業發展也應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