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內人士看來,國內外多重因素的疊加,導致了往年12月份才會出現的資金面收緊的情況提前到來,引發了債券市場的這波調整。而這個趨勢還在繼續。
資金面提前收緊
在許多投資者眼中,歷來標榜“低風險”、“收益穩健”的債券基金,自10月下旬以來卻一路連跌。“原以為今年債券基金的收益會比股票基金穩當,可誰知不到一個月把下半年以來的收益都跌沒了。”一些債券基金的投資者抱怨道。
從債券基金的收益情況來看也是如此。Choice數據顯示,近一個月528只長期純債型基金下跌,占比超過7成。
對于近期債券市場下跌的原因,多名業內人士指出,國內資金面提前收緊,成為促使本輪債市調整的主要原因。
“最近債市波動較大,主要原因是國內市場受海外市場波動影響,疊加資金面較緊的利空。一般來說每年12月份都是資金較緊的時候,但今年比較早,在10月份資金面就比較緊。”銀華基金投資管理三部副總監鄒維娜在接受采訪中表示。
據悉,大概從10月中旬以后,銀行間資金面便出現了緊張局面,表現為市場回購利率不斷上行,貨幣市場融資較為緊張。
滬上一位基金分析師透露,自8月23日央行重啟14天逆回購以來,盡管央行投放資金的量并沒有明顯縮小,價格也沒有上調,甚至在9月13日第一次重啟28天逆回購時的價格較之前還有所下調,但央行投放資金結構的改變——“縮短放長”,無疑提高了整個市場的資金成本。債券市場經歷了一定的調整之后,在強大的配置力量下,收益率繼續下行,市場出現票息和資金價格之間空間被壓縮到非常小的局面,導致資金價格波動明顯加大。
“尤其到了10月中旬,資金緊張程度超過以往,R007高點突破3%。11月的第一周,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開始回籠資金,資金的結構性緊缺讓債市拋盤加重,債券收益率跟隨回購利率節節攀升。”上述分析師補充道。
除此之外,記者獲悉,近來不少基金公司收到了窗口指導,要求收一收委外業務規模,這也對債市的資金面造成了一定沖擊。“目前約有萬億級別銀行委外資金通過信托、基金等方式流入債市,而這部分資金在債市規模已經大到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市場大幅波動的程度。”華南某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坦言。
機構多空分歧加劇
針對債券市場的未來走向,業內產生了較大分歧。樂觀者認為調整帶來較好的買入時機,悲觀者則認為目前債市風險較大,宜持倉觀望。
偏空代表華安證券宏觀策略組認為,受到去杠桿、抑制房價、資本流出及四季度通脹反彈的制約,短期貨幣政策難以寬松,并且,原材料價格上漲有可能帶動中下游非食品價格回升,加劇通脹反彈預期,貨幣政策邊際趨緊的預期增強,疊加資金投放仍然收短放長,資金緊平衡格局或將延續。因此,短期債券市場調整壓力依然較大,多看少動,謹慎對待為好。
另有市場人士預計,從11月底開始,機構就可能著手為資金面跨年做準備,屆時資金融出可能減少,融入需求則可能階段性上升,流動性供求壓力將會重新顯現。
但同時,不少機構選擇繼續看多。銀華基金鄒維娜在采訪中表示,債市牛市格局沒有變化,市場也漸漸明白交易機會太有限了,所以不可能總是買入賣出,做配置眼光還需放長遠。
中歐基金高級財富管理師閆菲認為,債市短期調整有利于打開未來投資空間、消化一部分信用風險,因此依然看好未來一段時間的債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