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小時候,媽媽料理三餐、洗碗、洗衣服、收拾屋子,在農村的可能還要養點牲畜或者做針線活補貼家用,而爸爸回家往往是坐在沙發上抽煙看電視看報紙,我們在這種環境下長大也似乎覺得理所當然,有人甚至會覺得,爸爸是在掙錢養全家,而媽媽只是做點雜事。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往往也覺得家務是女性的份內工作,并不會對此抱有太多的感激,更不用說敬意。
21世紀的女性境況又是如何?我們來看三個真實案例:
85后,全職媽媽
孩子剛8個月,我的家務就是帶孩子,每天給喂奶陪玩哄睡,大概要5-8個小時。其他家務主要由我媽和婆婆輪流來家里幫忙做。我認為媽媽對孩子是無法替代的,也不放心給老人帶,所以和老公共同決定先辭職帶到孩子3歲。他上班比較忙,下班會幫忙抱孩子讓我休息一下,不參與其他家務。
以前沒孩子的時候我下班后負責主要家務,主要原因是我比較愛干凈,也比較享受做家務的成就感,而他就非常不喜歡。我不希望因為這些小事傷感情,就當溺愛他一下吧。當然,他也會用陪我逛街、給我買禮物等種種家務以外的方式來盡丈夫的責任。
在我看來,家務的正解是與家庭有關的所有事務,是一項全能的工作。這項工作的價值是保證家庭在現實層面正常運轉,讓每個家庭成員過得有序有結構。
85后,未婚有男友
我偶爾買菜做飯洗碗,一周用洗衣機洗一次衣服并負責晾收疊。偶爾清掃屋子,大部分時候請保潔并找男友報銷。他基本不做什么,有時候順路扔個垃圾,家里太亂的時候擺擺東西。家務分配嚴重不平衡。
只有我一個人在家還好,如果我收拾半天卻看到他坐著玩游戲,心里會氣得想罵人。他可能認為送禮物是一種補償方式,但我內心更愿意兩個人一起做家務。只有一起做了他才知道說“這點雜事怎么做兩三小時”有多么欠揍。當然,能兩個人都不做最好。
家務永遠不僅僅是家務,它代表一個象征的意義:我是家庭的一員,我為自己享受家庭生活,而需要主動參與家庭生活。
90后,已婚無孩
家里一周做一兩次飯,,老公負責做飯和洗碗,我不會做飯就負責切菜。衣服丟在洗衣機里,一般是老公晾和收,我負責疊。其他的房屋清潔會定期請家政。他覺得做得比我多,老覺得我虐待和奴役他。不過,并沒有要求我做什么補償。為了安撫他,我偶爾也會跟他一起洗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