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受‘新規’影響,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必將面臨重大轉型,在打破剛性兌付的情況下,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或將逐步退出市場。隨著保本理財產品的退出,結構性存款最有可能作為替代品,成為銀行攬儲的新利器。而什么是結構性存款呢?金融界銀行為您請專家進行解讀。
金融界銀行:什么是結構性存款,與普通存款、保本類理財產品有什么不同?
普益標準研究員陳新春: 結構性存款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遠期、掉期、期權或期貨等),將投資收益與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商品價格、信用、指數及其他金融類或非金融類標的物掛鉤的具有一定風險的金融產品,目的在于使存款人在本金得到保證的基礎上獲得更高收益。
結構性存款本質上還是存款,但相比于普通存款,結構性存款的最大特征在于其利息與掛鉤標的物的收益表現相關,因而其利息是浮動的,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就功能而言,結構性存款與保本類銀行理財存在一定的功能重疊,盡管二者都納入銀行表內考核,但一方面結構性存款無需進行風險評估,另一方面大部分結構性存款沒有投資下限的硬性要求(如銀行理財的5萬起投),大幅降低了銷售難度。但就收益而言,保本類理財具有保本保收益特征,而結構性存款的利息收入與掛鉤標的收益表現密切相關,其收益區間彈性較大。
金融界銀行:結構性存款目前在銀行業的增長規模迅速,結構性存款目前的收益情況如何?去年1月至今年1月,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的個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都是負增長,只有結構性存款是正增長,其未來是否將成“攬儲利器”?
普益標準研究員陳新春:資管新規明確提及保本類理財產品不符合資管產品定義,但與此同時投資者對剛性兌付的投資產品需求程度仍然較高,為此銀行需要一個新的產品填補這塊市場空缺,而當前最能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即是結構性存款。
從產品特點看,結構性存款具有比非保本理財產品更高的安全性。在賬戶上,結構性存款表現為客戶存款資金;在收益上,由于掛鉤標的物較為廣泛,可以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有別于傳統投資項目的機會,只要掛鉤物市場表現穩定,則結構性存款可大概率為投資者提供超過定期存款的收益。另外,相比于一般的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對投資者的限制較少(如沒有投資起點限制),因而投資者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與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結構性存款產品。未來,在金融強監管和金融回歸本源的要求下,結構性存款有很大概率會成為銀行的“攬儲利器”。
據普益標準統計顯示,過去一年結構性存款收益存在較大差異。個人類結構性存款的收益下限平均值和收益上限平均值分別為2.31%和4.24%,收益下限和收益上限最大值分別達到5.5%和11.29%;機構類結構性存款的收益下限平均值和收益上限平均值分別為1.97%和3.77%,收益下限和收益上限最大值分別達到7%和13.55%。
金融界銀行:投資結構性存款,投資者可能面臨的風險有哪些?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普益標準研究員陳新春:總體而言,結構性存款風險較低,通常在銀行內部風險評級為一級或二級,整體風險低于非保本類理財產品。不過由于結構性存款收益為一個區間范圍,因此投資者在購買此類產品時需關注嵌套衍生品的結構以及相關產品過往的業績表現,進而判斷產品收益所落位置是否符合投資者期望。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