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轉型
投資者“風險自擔”
很多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形成了“保本保收益”的思維定式,誤認為銀行理財產品都是穩賺不賠的。據了解,銀行理財分為5個風險等級,1級是保本的,2-5級都是不保本的。2017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要求理財產品要打破剛性兌付,向凈值化轉型。
記者了解到,江蘇多家銀行已經逐漸停止了對保本理財產品的銷售,在售的凈值型理財產品也比往年要多。中國建設銀行官網顯示的江蘇省目前可購買的保本型理財產品僅有8款。中國工商銀行當前在售的保本浮動型理財產品也僅有8款,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達百余款。“這周購買了南京銀行的一款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投資期限91天,預期收益率5.45%,比以前保本型的要高。”楊先生告訴記者,“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只要風險在合理的范圍我都能接受,平時買理財的時候也在不斷培養自己的風險識別能力。”習慣于購買銀行保本保息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們,也開始接受符合新規的非保本理財產品。
有關專家表示,金融強監管態勢下,資管新規為2018年的銀行理財市場發展增添了更多變數,未來保本保息理財產品將逐漸減少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將是更多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發售。對于投資者而言,產品收益將不再是唯一的考量,“風險自擔”觀念將逐步樹立起來。
對于銀行理財向凈值型理財轉變的趨勢,理財專家表示,投資者在進行選擇時更要謹慎,多比較、多分析。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分清該理財產品是銀行發行的,還是銀行代保險公司或其他基金公司銷售的,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都有編碼,投資者可以在中國理財網上輸入產品編碼進行查詢。其次,銀行理財剛兌被打破,這意味著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發生風險時,銀行不負責資金安全的“兜底”,風險損失全部由投資者自擔。投資者要提高風險識別能力,根據個人投資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理財產品,不能單純聽取銀行銷售人員的建議。線上購買理財產品時如果對產品有疑問,可以去相關銀行網點進行咨詢,充分了解后再選擇是否購買。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