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證監會去年11月披露了《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征求意見稿),這意味著養老目標基金有望在近期推出。在中歐基金資產配置總監黃華看來,通過FOF來構建養老目標基金,是更為合適的選擇。FOF投資的優勢在于大類資產配置與單一品種投資分離,能夠更充分地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進而更高效地把握和實現投資目標。
如何真正做到“老有所依”,目前來看,中國第一支柱在養老體系中承擔的份額過重,難以應對老齡化問題。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作為“第三支柱”的個人賬戶,有望成為養老資金的重要來源。
那么,機構投資者如何在養老金第三支柱的建設中發揮作用?在中歐基金資產配置總監黃華看來,養老投資的關鍵在于收益率水平,需要更多依靠權益類投資,并需要拉長時間來考量。
據悉,養老目標基金有望于近期推出,這將成為公募基金行業在個人養老產品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
“第三支柱”或破解養老困局
按照國際慣例,政府、企業和個人賬戶是養老資金來源的“三大支柱”。
據黃華介紹,在養老金結構上,我國目前主要依靠基本養老保險為主的第一支柱,以年金為代表的第二支柱發展緩慢,以個人賬戶為主的第三支柱還有待突破。他認為,隨著相關配套政策的推出,第三支柱具備很大的增長潛力。
即便在發達國家,作為“第三支柱”的個人賬戶,依然是養老資金的重要來源。
黃華說,在美國,個人養老賬戶占養老金體系的比重約為30%,規模達到8.4萬億美元。
根據國際經驗,第三支柱的特點在于自愿和繳費可稅前列支。黃華說,第三支柱就是自愿性個人儲蓄養老金計劃,采取完全積累制,由個人自愿繳費,國家給予個人稅收優惠。
他舉例說,如果某人每月儲蓄1000元第三支柱養老金,那么這部分金額將在工資稅前先扣除,放到特定賬戶中,直到退休時再領取。因為是稅前扣除,因此可能享受到稅收減免或遞延,養老金放在特別賬戶中得以增值,并且增值部分也能免稅。“這些錢雖然從每個月來看不顯眼,但是通過二三十年的積累,就是筆較大的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