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最初,壓歲錢是長輩們對小孩的一種美好祝愿。但是漸漸地,壓歲錢竟變“壓力錢”,成了一種“變形的愛”。
最近幾天有沒有算一下,這幾天你發出去多少壓歲錢,又收回來多少壓歲錢呢?
很多人說,現在過年只能叫放假,小時候過年才叫過年。很多過年的習俗如今都沒有了,唯一不變的習俗可能就剩下壓歲錢了。
“壓歲錢”的習俗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歲”與“祟”諧音,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但“壓歲錢”最初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一種佩戴在身上的裝飾品。宋朝以后,才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
現如今,我感覺壓歲錢更加偏離原來的寓意,有點變成炫富和人情債的感覺。
特別是這幾天,我爸媽老會在旁邊提醒:這是誰誰誰家的孩子,人家父母對你小時候有多好,你要給多少壓歲錢;這又是誰誰誰家的孩子,這第一次見面,你要給別人包個大紅包。
唉,本來覺得發紅包是一件挺開心的事,這么折騰下來早就累感不愛。
這也讓我恍然大悟,為什么小時候我收壓歲錢收得那么開心,爸爸媽媽看上去卻并不怎么開心。
- 01 -
小時候的壓歲錢哪去了
這個問題算是壓歲錢最大的未解之謎了,小時候收的壓歲錢最終都是去向不明。
記得我記憶中第一次收到的壓歲錢是10塊錢,雖然不多但是開心到不行,那時候對我來說算是巨款了。
然而壓歲錢還沒焐熱,就被媽媽收了去,說是要幫我保管。后來每一年都是如此。
那時盡管壓歲錢被媽媽收走內心挺失落的,但總歸心里有個盼望:等我長大一些了,我就能自己管這些錢了吧!
初一那年春節,當我向媽媽提出要自己管那些壓歲錢的時候,媽媽跟我說了實話:你收到的這些壓歲錢,都是爸爸媽媽包給別的孩子換回來的,其實就是我們的錢,你很小的時候怕你鬧才那樣說的……
聽完這話以后,我第一次產生了一種不太一樣的情緒,我現在明白這種情緒就叫成長,自己開始接觸到成人世界的現實和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