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貨幣基金產品或越來越多
2017年11月出臺的資管新規明確規定了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的要求,凈值化轉型勢在必行。和凈值型產品形式要求相配套的是對剛性兌付行為的分類懲處和有獎舉報,意指徹底打破剛性兌付。
事實上,根據普益標準金融數據平臺的數據匯總,201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行理財產品190721款,其中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189538款,凈值型理財產品1183款。相比于2016年,凈值型產品發行數量同比增長56.27%。
在上述普益標準研究員看來,2018年各類型銀行機構可能會推出不同形式的凈值型理財產品,以引導投資者逐步接受凈值型。比如類貨幣基金的理財產品可能會越來越多,對理財產品設置收益率區間可能成為新趨勢,即銀行理財不再設定一個固定收益率,而是根據基礎資產收益表現,設置收益區間,投資者能獲得的實際收益率按最終資產表現而定。而在理財產品收益形式上,產品凈值和預期收益率每日變化一同公布的方式可能會越來越流行。
其次,保本型理財可能會逐漸退出市場,轉型為銀行結構化存款。受資管新規要求,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針對市場保本的客觀需求,各銀行可能會根據自身定位設計不同形式的結構化存款產品。
再次,從銀行理財資產屬性看,投資對象可能會更趨豐富,涵蓋債權類、權益類、另類型等;與此相對應,銀行理財收益的波動范圍趨于擴大,投資者將承受與風險相適應的收益率水平。“從資管新規關于管理費的要求來看,即使銀行機構只收取管理費的要求可能會放松,但由投資者獲得大部分投資收益將成大概率事件,這意味著投資者也將不得不承擔投資表現不佳引致的虧損成本。”上述普益標準研究員表示,由此“剛性兌付”機制將逐漸被打破,2018年將有越來越多的理財產品達不到此前公布的預期收益率水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