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www.hand93.com)訊:2018年,中國汽車行業滑鐵盧,汽車產銷完成量分別為2780.9萬和2808.1萬輛,同比下滑4.16%/2.76%,這也是28年來中國汽車行業第一次出現負增長。
也就是說,無論什么車型,即使相較于表現較差的2018年,整體下滑都很嚴重。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年拉動增長的“主力”——SUV車型也不行了。曾經,中國車市一路高歌猛進,即使2008年金融危機也無法阻止增長的步伐,為何2018年突然就負增長了呢?
伯恩斯坦公司(Bernstein)分析了100年的全球汽車銷售數據后發現,當一個國家的汽車保有量達到每千人160輛時,就會出現拐點。當達到這一滲透水平時,汽車銷售的長期高增長已轉變為較慢的周期性增長。這種轉變發生在1925年的美國、1965年的英國、1970年的日本以及1990年代中期的韓國。那么中國到達這一拐點了嗎?據公安部統計,2018年我國民用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2.37億輛,也就是說剛好達到了中國每千人擁有160輛汽車的水平。
所以說,現在車市跟手機市場一樣,遇冷是因為能買車的小鎮青年也都開發完了,遇冷是真的冷。而現在過年回老家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家家戶戶都有車,并且堵車現象一點都不輸大城市。此外,2016 年以來,隨著三四線城市地產的去庫存,居民的居住型支出逐步加速上升,在 2018 年甚至同比增長達 11%,遠高于消費支出 6.5%的增速。
存量市場,汽車行業將如何演變?
首先,機遇最大的是二手車市場。歷史來看,新車市場趨于飽和時,二手車將迎來高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當美國新車銷量下跌時,二手車銷售量猛增使得美國的汽車工業開始了新一輪的飛速增長。自1990年,美國二手車年銷量就穩定在4000萬~4500萬輛之間,是新車銷量的3倍左右。
中國情況也同樣如此。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二手車累計交易1382.19萬輛,累計同比增長11.46%。而國內三線、四線城市的二手車消費量占比增幅更是達到17.39%和42%。
其次,不同于“增量時代”,未來汽車優勝略汰是趨勢,競爭更加激烈。雖然2018年汽車整體表現不樂觀,但是豪華車仍保持較快速的增長,豪車的市場份額也從2009年的2.7%提升至2018年累計的8.9%。關鍵是,這些豪車現在還要開始價格戰。從今年4月1日起,制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將降至13%,下降3個百分點。于是汽車廠商借機就開始降價了。繼奔馳最高降6.4萬之后,寶馬、路虎捷豹、沃爾沃等一二線豪車也公布了最新的降價政策。
也就是說,未來自主品牌車企不僅要面對下滑趨勢所帶來的壓力,而且還面臨著國外品牌步步緊逼的市場競爭,日子真是越來越難熬。這也導致了很多車企把未來寄托于新能源汽車。最典型的就是比亞迪,2017年,比亞迪的產品還是以燃油車為主,銷量占比72.25%。2018年,燃油車的銷量占比已經降低到52.41%,新能源汽車實現翻倍增長,燃油車銷量卻出現了7.82%的降幅。
還沒大賣就過剩了?新能源車未來在哪兒?
因為市場容量大,并且前幾年補貼力度也大,新能源車可謂是蒙眼擴張。據不完全統計,僅2015年-2017上半年,全國就有約200家新造車企業出現,投入資金總額超過1萬億元。更夸張的是,這些企業所規劃的產能總量接近2000萬輛,這一數字已經遠超國家設定的目標(2020年全國新能源車產銷到200萬輛)目標的10倍。2018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7萬輛和125.6萬輛,分別增長59.9% 和61.7%。那么面對2000萬的產能,2020年能實現多少銷量呢?還要打個問號。
對于車企來講,目前國外品牌、合資、造車新勢力的各種新能源汽車產品都紛紛進入量產期,而特斯拉更是在上海建廠,并且已經宣布全線降價,可以說競爭空前激烈。通過對比發現,氫燃料電池相對鋰電池確實有很大優勢,例如能量密度高、續航里程長、充電時間短、重量輕、性能提升空間大等諸多優點。
但是氫燃料電池在我國也不是新鮮事物。僅2017年國內氫燃料電池投資項目(2020年投產)就已達1000多億,產能為17萬套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然而截至2017年底,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訂單突破千輛,其中用于示范運營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有200余輛,而真正投入商業化使用的不過800輛左右。最關鍵問題,氫燃料核心問題依然沒有解決,一個是材料。目前,全球能夠商業化供應氫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材料的公司就是杜邦,而日本有一家公司同樣可以生產,但不對其他國家銷售。
另一個問題是成本。氫燃料電池的催化劑是鉑金,目前,全球鉑金產量每年約200多噸,20%左右作為工業催化劑,其高昂的價格難以滿足產業化的要求。那么既然氫燃料電池現在技術商業化還很難實現,那么投產這么大規模到底是為了什么呢?因為補貼比較高。2018年,在其他類型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幅度高達50%的情況下,燃料電池補貼沒有發生變化。其中乘用車補貼標準為6000元/kW,補貼上限為20萬元/輛;輕型客車、貨車補貼上限為30萬元/輛;大中型客車、中重型貨車補貼上限為50萬元/輛。
例如,上汽大通發布了燃料電池寬體輕客FCV80。這款車的廠家指導價為130萬元,根據國家和地方補貼政策,補貼高達100萬元。而這個車汽油版的也不過十幾萬而已。雖然說,國家大力補貼是為了支持新技術的發展應用,但是這個錢應該花在刀刃上,補貼應該是補貼技術,而不是隨便隨便拼一輛新能源車就可以讓國家掏錢。
現在鋰電池退補已經開始了,留給彎道超車的車企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如果未來是新能源的時代,那么只有踏踏實實做技術才有出路,而不是一味地做規模。更多股票資訊請關注財經365官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