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理財資訊:多地政府自曝GDP造假,你的理財產品要小心了!新年伊始,正是全國各省市展示業績、通報GDP之時,然而,最近北方兩省市卻自曝家丑,承認GDP造假,為這“不消停”的開年又增添了一絲波瀾。
據新華社消息,2018年1月3日,內蒙古核減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0億元,占當年總量的26.3%,并且核減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00億元,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40%。
隨后,據澎湃新聞報道,1月11日,天津廣播微博透露,當天舉行的天津市濱海新區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宣布,在更改統計口徑、擠掉水分后,濱海新區2016年的地區生產總值由10002.31億調整為6654億。1月15日,其官方媒體《濱海時報》刊發的評論員文章首次承認濱海新區存在追求GDP數字增速的“光環效應”,采用了有利于GDP規模的注冊統計方式,并強調要主動放下單純追求GDP規模和增速的包袱。
但是,這或許還沒有結束。從去年12月份審計署公布的數據來看,云南、湖南、吉林、重慶4個省份的10個市縣就存在虛增財政收入問題,中紀委巡視反饋結果也點名批評內蒙古和吉林存在“經濟數據造假”問題。既然內蒙古、天津的先例已開,會不會有更多的省份趁此機會擠掉多余的水分呢?
長久以來,各個地方都熱衷于政績競賽,除了每年高層定下的經濟目標之外,GDP往往是與政績與個人仕途掛鉤的。不得不說,像內蒙古、天津這樣自曝家丑確實需要足夠的勇氣,畢竟牽涉的利益并不簡單。
當然,我們要說的也不僅僅是GDP造假問題,還有一個被很多人忽視的真相:在中國GDP總量突破80萬億的關口上,地方政府仍然缺錢。
這樣一來,我們不得不小心涉及地方政府融資的理財產品了。前不久財政部公告宣布中央政府不為地方違規債務兜底,近日,相關的理財產品便出現了逾期問題。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中融信托旗下兩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延期,涉及資金15億元,截至目前,兩信托計劃已累計還款6億元,但尚欠資金本息近10億元。據報道,兩款產品的借款人分別為云南省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而云南省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則是云南省國資委全資控股企業。
因此,我們購買理財產品也要打破政府剛兌的觀念,小心涉及政府債務的理財產品,尤其是涉及PPP項目的產品。PPP項目被認為是化解地方債務的良藥,但是許多地方在操作上并不合乎規范,成了地方隱性債務的解毒劑,盡管收益可觀,但風險同存。想要直接或間接投資這些項目的朋友們,要多分析相關地方政府的負債與償債能力了。
以上就是理財資訊:多地政府自曝GDP造假,你的理財產品要小心了!獲取更多理財知識及行情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