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中小銀行董事長說,此前期限錯配沒有成為很大的問題,關鍵在于銀行采用滾動發行,通過資金池的方式兌付到期產品,但如今資管新規對資金池業務進行了明確的規范,兌付資金與資產必須一一對應,期限錯配的產品,將會出現資金缺口。期限錯配嚴重、非標資產過多的銀行,流動性將會面臨很大壓力。
那么,銀行理財的資產配置又是如何構成的?資管新規實施后,究竟會產生多大沖擊?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2017年5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債券、存款、貨幣市場工具是理財產品主要配置的前三大類資產,是銀行理財產品主要配置方向。截至2016年底,這三類具有良好流動性的資產余額占比為73.52%,其中,債券資產配置比例達到43.76%。2017年上半年,理財資金投資結構基本穩定,債券仍是最主要的資產配置,截至6月底,理財資金配置債券資產的比例為42.51%;債券、現金及銀行存款、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同業存單共占理財產品投資余額的69.19%。
“風險因素不能只看期限,還要分析資產結構,我們判斷風險并沒有說的那么大。”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說,目前存續產品已經發行了一段時間,可能在過渡期結束前就已到期,真正面臨期限問題的,是最近兩年發行的產品。存在期限問題的產品,規模可能并不大。而流動性差的非標資產,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政府平臺融資領域,即便沒有新產品接續,仍可通過其他金融工具解決。
“從期限結構上看,確實存在一定的流動性風險。”李奇霖說,監管會考慮到這些因素,具體還需等待完善的新規落地。即便出現為了解決流動性而拋售流動性好的資產的情況,從熨平風險、平穩過渡這一監管思路來看,資管新規的影響應該是可控的。
大中型銀行將成大贏家
存量規模高達30萬億元的銀行理財產品,今后將何去何從?這是擺在所有銀行面前的一個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稱,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不是銀行資產決定的,而是市場資金決定的,短期理財會有一定縮水。但長期來看,銀行理財的規模仍會增長,而相關業務、產品的運作形式可能會發生變化。
“銀行近30萬億的理財總盤子中,還有客戶重新選擇的問題,資管新規落地后,肯定會有一個調整的過程,不同銀行之間會出現分化,客戶會傾向于選擇大中型銀行。”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說,資產、風控等均不具優勢的中小銀行,短期內確實會受到一定沖擊。
同時,資管新規打破剛兌的要求,適用于所有資管產品,并不是針對銀行理財。在固收、非標等領域,銀行的管理、風控能力強于券商、信托、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選擇時,必然會選擇風險低、風控能力強的金融機構,其他金融機構的理財可能部分流向銀行。
李奇霖也認為,剛兌被打破后,銀行發行的產品,只能以表外形式存在,投資人自擔風險,銀行不能再發保本產品了,但可以發行結構化存款產品、大額存單等作為代替。長期來看,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去儲蓄化帶來的理財需求會不斷增長,隨著投資者風險觀念逐漸轉變,資管業務仍有很大市場,銀行在固定收益類資產投資業務的經驗豐富,在渠道方面有很大優勢,未來理財會有回升。
在李奇霖看來,打破剛兌對銀行有利好因素,理財不再是無風險的,習慣了剛兌的投資者投資觀念短期內很可能不變,風險偏好仍較低,短期內會轉向表內存款、貨幣基金等替代性產品,銀行負債端的成本會有一定下降,表內負債能得到一定的補充。
“銀行理財受到影響是沒有疑問的,但也不一定全是不利的。”上述中小銀行董事長說,資管新規實施后,部分不符合新規要求的理財,將會從表外進入表內,促使理財收益率下降,從而整體降低負債成本,改善銀行的資產收益水平。
以上就是關于銀行理財大變局 保本產品預期收益率集體下降的相關內容,了解更多理財知識及行情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基金理財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