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銀行在半年報中表示,上半年該行全部理財產品均實現了預期收益率,且預期收益實現率居于市場領先水平。
不過與北京銀行不同,交行是由于表內理財產品的增長,其表外理財較去年末下降了5.79%。此外,從半年報中可以窺見,在理財業務上,交行主要在加快凈值型產品轉型。
所謂凈值型理財產品,指的是開放式、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沒有預期收益,沒有投資期限。投資盈虧由投資者自負,相對預期收益率產品來說,凈值型產品打破了“剛性兌付”。同時,由于會定期披露收益,相較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型產品在信息披露上更為透明。
市場普遍認為,凈值型理財產品是銀行理財產品轉型的重要方向。中信建投證券也指出,相比于現在市場上的主力軍——預期收益型產品,從資產管理的角度講,凈值型產品更符合資管理念,因為這種產品的風險是真正由投資者來承擔的,銀行并不兜底。
王良同時透露,招行也在大力發展凈值型產品,到今年6月底該行的凈值型產品占比達到了75%。實際上,和招行一樣,多數銀行也都在進行理財業務的創新,其中零售理財也在不斷上升。
數據顯示,杭州銀行上半年零售理財產品累計銷售就達到了2835億,同比增長34.54%,零售理財余額占比較上年末提升了19.16個百分點。光大銀行也調整優化了理財產品資金端結構,以零售理財業務為核心,同時加大對公理財營銷力度。
華寶證券指出,從擴大資管規模和中間業務收入的角度看,相比同業理財資金偏弱的穩定性來看,零售理財依然會是商業銀行大力拓展的重點。
以上就是關于銀行理財降額的相關訊息,獲取更多理財行情動態,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