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趕科考”。在量化對沖策略遭遇“多事之秋”、從業人員動蕩不已之時,多位量化投資高手選擇離職創業。記者獲悉,南方某基金公司的數量化投資總監及總部在上海的一家券商量化部門負責人近期先后離職。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上述人士離職之后很可能會選擇自己創辦私募。此時創業雖然起步不易,但如果在市況不佳時積累起業績與口碑,等到牛市來臨時,規模爆發力更強。不過,也有人士指出,現在創業與幾年前相比,市場競爭格局已基本確立,創業成本更高,對管理人的考驗可能會更為全面。
量化高手離職潮暗涌
去年10月開始至今,是國內量化策略行業最難熬的時刻。
由于此前市場出現了極端分化的“一九”行情,依賴歷史統計的量化選股策略采用的各類因子均出現階段性失效,再加上期指受限后貼水負基差等原因,2017年上半年量化對沖平均收益為-3.19%,其中正收益占比不足10%,阿爾法策略在私募基金各策略中排名墊底。
近期,隨著市場熱點的擴散,量化產品業績稍有回暖,但是與過去用簡單的市值因子就能大幅跑贏指數賺取超額收益的情況,已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就在行業最低谷的時刻,多位業界量化投資重量級人物選擇離職創業。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其中就包括南方某基金公司的數量化投資總監。
該人士具有海歸背景,加入公募多年,在任內一直致力于推廣數量化概念,開發了幾十只量化產品及指數等工具型產品。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雖然正式公告尚未發布,但今年7月中旬之后,該人士的名字已沒有在該公司新基金發行招募說明書的“投資決策委員會成員”一欄中出現。而在今年6月及7月初,同類產品的招募書上,其名字還位列其中。
無獨有偶,總部在上海的某券商量化部負責人也選擇了更換跑道。據透露,上述兩位的下一站均可能是自立門戶,創辦私募。
私募創業門檻抬升
目前整個量化對沖行業正處于低谷期,是否適合創業,業內人士看法不一。
富善投資總經理林成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量化粗放式的發展階段已經結束,像過去一樣通過簡單的模型就能獲取很高回報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未來的投資就像‘稻草里找針’,需要比拼精細化投資管理能力。”
在其看來,A股生態環境已經逐步發生變化,市場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都會延續價值投資的思維,更加關注業績的確定性、較高的ROE水平和相對合理的估值。這對整個行業的策略模型都會是一定的考驗。此外,由于量化私募行業過去幾年經歷了數輪牛熊,目前整體市場格局已經逐漸清晰,隨著監管環境的日益嚴格,后來者所付出的成本會明顯抬升。
不過,也有私募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量化對沖的整體市場規模還有提升空間,且在熊市行業洗牌期選擇創業,若積累起口碑與經驗,未來在牛市的爆發力會更強。
隨著A股市場“一九”行情逐漸轉向“三七”行情,業界判斷,量化行業“最黑暗的日子”已經過去,備戰下一次跨越式發展機會正當其時。
據悉,近期阿爾法策略、量化選股策略的績效表現都在逐步好轉。與此同時,商品期貨的波動率近期也有所提升,未來隨著原油期貨的上市和股指期貨的進一步放開,量化CTA策略也將漸入佳境。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