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布了二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公募、非公募月均規模排名前20的公司名單及相關規模數據。根據數據,二季度末,除貨幣基金增長帶動公募總資產規模上升以外,非貨幣基金的公募規模、基金管理公司專戶規模、子公司專戶業務規模均較一季度末有所下降,尤其是子公司業務規模全面下滑,前 20家子公司合計下滑5000億,只有一家規模正增長。
非貨幣基金規模競爭激烈
數據顯示,截止今年6月30日,月均規模排名前20名的基金公司合計月均規模為66654.16億元,較一季度末增加了6571.09億元,增幅為10.94%,而如果剔除貨幣基金的影響,即考慮非貨幣公募規模,月均排名前20的公司合計月均規模為31106.04億元,僅相當于總規模的46.67%的水平。由此可以窺見貨幣基金占半壁江山以上已經是常態;與一季度末相比,非貨幣公募規模下降561.87億元,下降幅度則為1.77%。
就非貨幣基金月均規模排名來看,名次變化不算劇烈。工銀瑞信和博時基金分別名列第1和第2名,名次較一季度末未變,管理規模分別為3312.59億元和2542.84億元。嘉實基金的排名則由一季度末的第5升至二季度末的第3位,非貨幣規模為2202.37億元,較一季度末增長了57.34億元。可見非貨幣基金規模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易方達、華夏、南方非貨幣規模超過2千億,中銀、招商、匯添富、建信名列7-10位,廣發、富國、鵬華、華安也在1千億以上。交銀施羅德排進第18位,擠掉了一季度末原本在前20名之內的諾安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排名第20位的長城基金非貨幣基金公募規模則僅有605.13億元,對比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可以看出,公募業務行業集中度在不斷提高。同時,非貨幣公募業務的增長較為困難,競爭激烈。
4家子公司業務下滑超10%
非公募業務也在二季度出現了下滑,尤其是子公司業務,排名前20的基金子公司中,僅有1家業務規模實現正增長,基金管理公司專戶也有所下滑。
協會數據顯示,前20家基金子公司合計月均規模合計為59940.77億元,較一季度末減少了5063.56億元,降幅為7.79%,且排名前20的公司中,有19家子公司業務在二季度出現下滑。其中民生加銀基金子公司民生加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規模下滑達到828.19億元,降幅高達18.72%。此外,博時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浦銀安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北銀豐業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規模分別下滑16.28%、14.43%和11.77%。華福基金子公司上海興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月均規模為1813.88億元,排名第18位,較一季度末增長了2.84億元,成為前20家公司中唯一一家規模增長的。
另外從排名來看,招商基金子公司招商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仍然排名第1,為5761.01億元,浦銀安盛子公司上海浦銀安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名列第2,為4758.67億元,排名第3的則是平安大華子公司深圳平安大華匯通財富管理有限公司,規模為4524.53億元。事實上,早在去年三季度末,平安大華子公司的管理規模還達到7902億元,名列行業第一,短短三個季度就減少了3377.47億元,降幅達到43%。
這與監管逐步收緊有關。去年年底,證監會公布《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規定》及《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子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暫行規定》,對基金子公司加強監管,今年5月通道業務被全面禁止。業內人士指出,未來主動管理業務能力突出的公司將脫穎而出。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