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行業的發展已經走過了19個年頭。回顧這19年,公募基金歷經中國證券市場多次牛熊交替的長期考驗,風雨中砥礪前行,資產管理規模于今年6月底一舉突破10萬億元大關。
資產規模邁上新臺階的同時,公募基金的生態格局也在悄然轉變。白馬藍籌股的多方受捧,“偽成長”小市值個股的不斷走低,令價值投資重新成為市場主流策略;隨著機構投資者占據主導地位,公募基金的市場結構已向海外成熟市場逐步靠近;經歷資本市場的多輪洗禮,曾經習慣“追漲殺跌”的基金投資者變得日趨成熟。
監管機構自去年開始掀起的正本清源的規范新秩序行動,將公募基金置于更加嚴格的監管下,令行業的治理與運行更加透明。在業內人士看來,伴隨逐步顯現的新一輪制度紅利,理性投資占據主導地位的公募行業,已經駛入了穩健發展的“快車道”。
價值投資重占上風
2014年下半年起,A股市場啟動了新一輪牛市行情,上證指數在不到一年時間內漲逾3000點,并于2015年6月中旬攀上5178點高位。但這種漲勢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持續了兩年的震蕩模式。
滄海橫流方顯價值本色。告別喧囂的A股市場風格分化明顯,今年以來,以貴州茅臺 、海康威視 、格力電器 、云南白藥為代表的一批大市值、中低估值的白馬藍籌異軍突起、股價屢創新高;與之相對應,“偽成長”小市值個股不斷走弱,“炒小”“炒新”“炒概念”持續敗下陣來。
相較于2013年以來扎堆中小盤、抱團取暖的急功近利心態,作為價值投資、長期投資倡導者的公募基金,開始出現了更加務實和穩健的變化。從持股動向來看,短期調倉基金數量相對下降,更多的基金管理人傾向于采用低換手率、著重基本面、偏愛大盤藍籌股等操作策略。
市場投資風格趨于理性的背后,是機構投資者占比的不斷攀升。公募基金的機構投資者比例從2011年的28.94%,上升至2016年的57.3%,機構投資者已穩穩占據主導地位。
在業內人士看來,機構投資者的增多有助于維持整個市場的穩定及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這將給公募基金行業創造長遠且良好的發展環境。而公募基金更多地選擇以價值投資為主的投資風格,也將改變投資行為散戶化和投機化的現狀。
經歷資本市場的多輪洗禮,更多投資者選擇將資金委托公募基金等專業機構打理。相關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基民選擇在市場低谷進場布局。據天相投顧統計,公募基金持有人總戶數從2015年底的3.75億戶,激增至2016年底的5億戶,短短一年時間增加了1.25億戶(一人持有多只基金多次計算).
注重海外資產配置是近幾年基民投資過程中體現出的新特征。A股市場在2015年的大幅波動,使得投資者認識到分散投資的重要性,投資門檻較低、產品種類日趨豐富的QDII基金再次走入投資者的視野。
觸發投資者熱情最直接的動因則是QDII基金的搶眼戰績。以2016年為例, QDII基金平均收益率為6.6%。
一位長期浸淫于市場的投資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現在選擇QDII基金主要是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出發,未來多元化將成為主流趨勢。”
回歸資管行業“主賽道”
金融創新是公募發展離不開的話題,而良好的行業發展也依賴于對風險的控制。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全市場已發公募產品的基金管理公司達117家,公募基金數量為4355只,資產規模總計10.07萬億元。伴隨行業資產管理規模的高速增長,風險的擴散和轉化日益突出,金融監管和風險控制不容忽視。
事實上,近些年來公募基金在募集、投資、管理、銷售等多個環節的確暴露出種種問題:基金子公司業務及委外基金野蠻增長、迷你基金數量驟增、基金銷售環節投資者教育缺失,以及分級、保本、定增、滬港深等“爆款產品”風險積聚等,均令基金越來越偏離其“主賽道”。
于是,從去年開始,“糾偏”成為行業的主旋律,監管層先后出臺多項新規,在公募基金領域掀起了一場正本清源的重建新秩序行動。
在分析人士看來,監管層的意圖是引導基金公司競爭回歸本源,更加重視投研核心能力的建設。在外部環境的倒逼之下,基金行業不得不更加注重風險防范,回到資管行業的“主賽道”上來。
回首過去,不斷積累的制度紅利,正是公募基金實現大發展的重要推手。自1998年誕生起,公募依靠先進的制度優勢披荊斬棘、攻城略地,在A股市場曾經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隨著大資管時代的來臨,公募基金面臨著銀行、保險 、信托等各路機構的激烈競爭,市場影響力式微,制度優勢、人才優勢也逐漸喪失。與此同時,金融創新過程中的衍生風險對行業的穩健發展也構成了威脅。
如今,公募行業累積的新一輪制度紅利正逐步顯現。監管新規的多箭齊發,整個公募行業治理與運行更加透明。這最終將提升公募行業的內在競爭力,進而在大資管行業的競爭格局中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