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抱怨貨幣超發導致錢不值錢,更有人直指元兇即是廣義貨幣(M2).
就拿5月份的數據來說,根據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5月末廣義貨幣余額160.14萬億元,同比增長9.6%,這個數字可以說創下了1996年以來M2增速的新低。
很多人看到這消息驚呼,央媽終于不再瘋狂印鈔了。
實際上,一個悲傷的消息是,即便央媽不再“嘩嘩嘩”地印鈔票了,市場上的錢也只會越來越多。
據非官方統計,現在流通在市場上的現金,包括紙幣和硬幣也就6萬億左右,不足5月末余額的5%,這個比例其實很小。
更多的貨幣,其實是通過銀行系統的數字體現出來的,其中大部分是通過銀行的不斷存款、貸款、存款、貸款這個過程創造出來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
村里,現在老百姓手里有100萬人民幣的財富,大家平時把錢存到銀行里吃利息,需要用的時候再把錢取出來。
但是銀行歸根到底是追求盈利的,僅僅吸引錢進來并不能給銀行創造任何利潤,它還得把錢放貸出去,從中賺取利差才能賺錢。
但這筆存款銀行不可能全部借出去,它還得存一部分到中央銀行,這部分上交的錢就是存款準備金率。
根據目前公布的數據,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為18.5%,中小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為15%。
在這里為了方便舉例子,假設村里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為10%,現在銀行拉到的這100萬存款,有10萬需要存到央行,剩下的90萬銀行就可以拿出去放貸了。
這時候,首先跟銀行關系比較好的國企A拿到了這筆貸款。A企業就拿出其中的40萬去付了下游供應商B的欠款,剩下的50萬暫時用不上,A企業又存回了銀行。
供應商B拿到這40萬,去開發商C那花掉了30萬買了一套房,剩下的10萬暫時用不上又存回了銀行。
開放商拿到30萬,先還了銀行貸款,另外一部分存進了銀行。
到這里我們就發現,這90萬塊錢流經A公司、B公司、C公司,最后繞了一圈全部又回到了銀行。最后銀行拿出其中的10%存進央行,剩下的81萬又可以拿出去放貸了。
同樣的循環再來一遍,最后81萬塊錢又回到了銀行,銀行又拿出其中的10%存進央行,剩下的72.9萬拿出去放貸……如此循環往復,一輪又一輪。
通過這個過程我們發現,現在流通在村里的貨幣已經遠遠超出了100萬的貨幣總量,那么現在村里的貨幣總量是多少呢?
根據總貨幣=基礎貨幣/存款準備金率的公式,計算得出,現在村里的總貨幣量達到了100萬/10%=1000萬元.
通過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發現如果基礎貨幣更多,產生的貨幣總量也會更多,這其實就是貨幣的“乘數放大效應”。
通過控制存款準備金率以及基礎貨幣的數量,央行可以調節市場上流通中的貨幣總量。
當然,現實遠不止嘉豐瑞德小編例子中的那么簡單。生活中,基礎貨幣的量比100萬多得多,銀行數量也多得多,中間貨幣流經的企業也多得多,情況也復雜得多。
一旦其中有企業或個人在拿到這筆貸款之后并沒有流回銀行系統,比如說成了現金鎖進了保險柜,那么這筆錢就退出了這個循環系統。
換句話說,這部分沒有流通起來的錢就貶值了。再換句話來說,手握現金越多的人其實錢越毛。
通過小編的舉例,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了,唯一不讓貨幣白白承受貶值的辦法就是加入這個巨大的循環過程,讓你的錢流通起來。
嘉豐瑞德小編的意思并不是讓大家把錢都存到銀行去,畢竟現在銀行活期利息才0.35%,傻子才去存錢。
但大家可以去銀行貸款,利用貨幣的乘數放大效應,去做那一批薅存款人羊毛的人,而不是去做承受貶值的那一批人。
至于手里的錢,我們可以通過以比M2增速更高的利息放貸出去,總之不能讓錢爛在手里,同時你必須記住一點,比M2跑得快,你才算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