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國債權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持續加快。
Wind數據顯示,自2010年底以來,中國企業海外發債的規模快速上漲,2015年、2016年發行規模有所回落。而彭博數據顯示,截至6月13日,今年以來中資企業外債發行總額為1488.57億美元,而去年全年的外債發行總額不過1523.18億美元。行業上,銀行、房地產和金融服務行業為外債發行的前三大主體,發行額占全年發行總規模一半以上。
6月12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企業境外發行債券風險提示”稱,中國水務集團有限公司、華南城控股有限公司、明發集團(國際)有限公司、平安不動產有限公司、中國蒙牛乳業有限公司等有關企業發行外債未按照“2044號文”(即《關于推進企業發行外債備案登記制管理改革的通知》)規定履行事前備案登記,并要求上述企業盡快補辦有關備案登記手續。
這一動作被市場解讀為海外發債收緊的信號。
另一方面,盡管目前已有473家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內地債券市場,總投資余額超8000億元人民幣,但與其他開放程度較高的國際市場相比,仍需進一步全面深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