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工作多久了?對于工作不久的年輕人來說,你會必然陷入工資最少,干活最多的階段,如何脫貧就成為了最大的問題,但是年輕人要工作多久才能脫貧呢?
曾幾何時,瀚哥剛剛工作的時候,總會有公司年長的同事對你說:工作前幾年,好好長本事,學業務,千萬別想著掙錢。但是,剛剛畢業的時候往往是心比天高,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在城市中扎下根,就像羅振宇在羅輯思維里面說的那樣,通過自己的努力擁有自己的愛人,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但是,驀然回首,時間一天天過去,無論是脫貧還是脫單都不容易。有的時候年初給自己定下了存錢五萬的目標,結果到了年底一看,沒存下錢來,還欠了一堆信用卡賬單。
想著父母當年,工作幾年早就存下了不少錢,甚至都可以用這些錢當聘禮,作嫁妝了,但是大多數工作五年之內的年輕人依然沒能實現所謂財務自由的目標,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以瀚哥的朋友為例,剛剛實習的時候,月薪四千出頭,房租兩千,吃飯開銷一千,能攢一千。但是,工作三年之后收入到了一萬二,但是房租也漲到了四千,各種應酬找女友的費用到了六千,再加上每個月的隨禮,恐怕一個月連五百都攢不下來了。
他時常對瀚哥說:工資不漲,但是日常的花銷猛增,近年來房租蹭蹭蹭的往上漲,以前一千多的房租,可以在公司附近租房,但是現在四千多的房租都要離公司四五公里開外了。兄弟,你看看真的是工資不漲,但是花銷猛增,工作幾年都還是月光族,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消費習慣不斷加速,我怎么辦啊?
面對著同事的問題,瀚哥也發現了,學生時代可能是很多人最有錢的時代,因為房租真便宜,一年幾百塊就能夠住市中心宿舍,每天幾塊錢就能夠吃上可口的菜肴,在學校只要不是大手大腳基本上都不用怎么花錢。這些在集中到一起,最終的結果就是學生時代的生活品質很可能是年輕人工作幾年之內最好的生活品質。
根據中國青年協會曾經的一個統計,在受訪的522名22-34歲的青年人中,有超過40%的青年人認為自己是在職貧困的受害者,很多人認為自己需要5-15年才能真正的脫貧,更有10%的人認為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恐怕自己一輩子都很難脫貧。
一、什么樣才叫脫貧呢?
如果要問什么樣才叫脫貧?說到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因為對于大多數的在職年輕人而言,根據國家的貧困定義來界定的話,他們早就脫貧了。但是,現實的生活狀況依然是,雖然他們從收入的絕對值來說,完全不是貧困收入者,甚至離所謂的國家貧困線很遙遠。但是,由于在城市中苦苦打拼,生活水平卻依然不高,其收入依然沒能真正的實現小康家庭的生活水平,甚至隨著房租、房價以及各種生活成本的不斷上升,其生活品質不僅沒有上升還存在下降的趨勢,因為我們的收入增幅依然趕不上生活成本的增幅。
有人說這個來源于恐懼與欲望,瀚哥并不否認這一點,因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正是欲望驅動了經濟的發展,而對于每個人而言,為什么我們每天要上班,要工作,甚至還要加班,究其根源來源于恐懼,來源于陷入貧困階層的恐懼,我們害怕沒有錢,害怕淪落到去城中村。那么,當你的收入已經不至于淪落到社會的底層的時候,去懂你的東西就開始從恐懼演化成為欲望,因為我們要擺脫恐懼,滿足欲望,所以我們更加努力的工作。
每天早上,起床,上班,工作,加班,然后集中的時間消費,之后再次是這個循環,所有的年輕人都在為這種心理的夙愿在奔波勞碌著,這就是你為什么,一直都在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是錢包那么小哪也去不了的原因。因為你不一定是真的沒有錢,而是根本不敢想象如果沒有了這份工作,等你看完世界回來之后,你還能有什么?會不會陷入到恐懼之中。
瀚哥認為,真正的脫貧就是如果你有一天放棄了你的工作,你能不能依靠除工作以外的其他收入在這個城市里保持你原先的生活水平,至少不下降,如果能做到你就是真正意義上擺脫恐懼的脫貧了。
二、我們該怎么脫貧呢?
瀚哥一直認為,幾年之內才能脫貧實在是個偽命題,因為脫貧這件事每個人的時間都不可能一樣,即使你通過跟蹤很多人,有了大數據的研究,得到了平均數,但是統計學規律永遠不能在單一個體上發揮作用。
我們判斷的原則是,如果你現在所從事的工作,在你離開公司,離開團隊之后,你就一無所有,或者將會斷絕收入來源的話,那么你必須要小心了,因為,你工作上越努力你失去的就會越多,你的生活上特別是精神生活上就將越貧瘠,因為一個人最大的財富不僅僅是金錢更是時間,只有有錢有閑才能稱之為富有。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一旦你失去了生活,你將會陷入一個陷阱,因為你始終是一個雇員,你工作的越多加班的越多,你的風險越大,失業或者意外都將讓你無法工作,最終失去生活來源。
那么脫貧的辦法就是,如何獲得持續性的賺錢能力,瀚哥這個時候需要引入一個概念,就是一個人的收入該由哪些東西組成,一般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工資性收入,一個部分是非工資性收入。從經濟學的意義上來說,工資性收入是一種主動性收入,是需要你不斷的投入勞動力,轉化成為的暫時收入。而非工資收入呢?當然也有主動性收入,比如說你去開網約車,去通過寫文章賺稿費,當然也有被動性收入,比如說通過投資賺取投資收益等。因此,我們的目標就是盡量的增加非工資性收入,賺多少錢不是唯一的要求,如何能夠持續性賺錢才是我們的關鍵,只有徹底地改變了我們的收入結構,實現持續性的收入獲得,才是正確的方向。
如果我們獲得的非工資性收入,超過我們工資收入的時候,只要它能夠覆蓋我們的開支,那么我們就能夠擺脫對于職業的依賴,這個的好處就是,你在職場因為沒有恐懼,將會更加的游刃有余,你在生活中,因為可以更好的滿足欲望,所以將會更加的悠閑自得。
那么,有哪些東西可以獲得工資外收入呢?
比如說,你在城市中,通過前些年的投資,擁有的一些不動產,你每個月的房租收入都能比你的工資高,那么恭喜你你獲得了第一個被動性收入來源。
又比如,你的投資很強,你所買的基金、股票能給你帶來巨額的回報,那么上班的這點工資收入也的確可以不在乎了。
但是,我們也都知道,上述兩種都不太靠譜,因為如果有了上面兩個,我們現在還會擔心脫貧嗎?那么我們再說可能的方式:
比如說寫作,的確寫作依然是主動性收入,而且收入很不穩定,但是如果你的作品,能像郝景芳一樣活得雨果獎,你完全可以依靠版權費生活。如果你的微博或者微信公眾號能夠像回憶專用小馬甲一樣,擁有千萬級的粉絲,那么你也能很賺錢了。
當然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你需要的是不斷的增加自己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地增加自己的可能性,具體的建議可以是以下幾個:
一是盡量讓自己在城市擁有自己的房產。其目的不是為了投資,而是通過房地產擁有擺脫租房命運的可能,也許要還挺久的房貸,但是未來你提前還清房貸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等你還清房貸的時候,你就擁有了一個居住的居所。
二是改造自己的知識結構。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這個知識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是你所有代表能力的東西都可以概括為知識,擁有多元賺錢能力的人,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將多元知識變現的人,因此,無論是考CPA、CFA等等高級資格證書掛靠給企業,還是搭建自己的網站收入傭金,亦或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其目的都是不斷的提升你的內涵,增加你的知識水平。
三是不斷積累自己的資本。這里的資本瀚哥想說的是金融資本,它可以是用于投資證券、基金、期貨的金錢資本,或者說用于出租的不動產資本,這個都可以,因為你發現,只要你的資本越多,通過資本賺錢的能力就會越強,當這個能力強到一定程度之后,你會很輕易的擁有更多的收入。
四是從現在開始去做。前面說的很多人都會說是鏡中花,水中月,知易行難,那么與其在這里辯論,不如直接去做吧,條條大路通羅馬,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非工資收入,但是這個都需要你自己去找,從現在開始去做,終有一天你會有屬于自己的避風港。
如果問多久才能脫貧,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我們應該放棄爭論,直接去做吧。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財經365)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經本站核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