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限購政策層出不窮,在出臺最密集的2017年3月,有66個地市出臺了限購政策或者限購政策升級措施。國家管理層對房地產市場已經定調了: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但是,有一個現象令人疑惑,為什么如此嚴厲的限購政策組合拳,房價卻遲遲不跌呢?房價到底誰說了算?管理層,還是開發商?說到底,擊鼓傳花的最后一棒,肯定是開發商。房價沒降,肯定是開發商沒有降價,雖然國家并不希望房價暴跌,但小跌怡情,這大家都懂的,可為什么開發商死撐著不降房價呢?
其實開發商也有自己的小算盤。開發商對房價的感覺是一種又愛又恨又怕的感覺:愛的是房價價格上漲意味著自己能夠賺到錢;恨的是作為房產商,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要看土地的儲備,房價漲上去,自己還有沒有實力去開發下一個樓盤都很難說;怕的是房價如果開始下跌,自己該怎么辦?這個心態可謂是很多房產開發商的統一心態,因為房子的價格就像股市的股票價格一樣,任何一個投資品都不可能一直漲上去,肯定要有下跌的時候,但是就像股市最為瘋狂的那幾年一樣,誰都不覺得自己是擊鼓傳花的最后接盤俠,所以,都不顧一切的撲上去,房價同樣如此,這就是房產商們心中對于房地產行業趨勢的基本看法。房價不是不能降,而是降不起,一旦降價改變所謂的市場預期之后,開發商就不是降價促銷那么簡單的事了,市場的特征是買漲不買跌,一旦市場預期被改變,所有人都認為房價拐點到來的話,到時候引發房地產價格的雪崩將會是滿盤接輸的下場,開發商自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
近些年的政策走勢,也讓開發商存在一種僥幸心理。覺得市場再壞最多壞一陣,等熬過這段時間就會繼續上漲,特別是房產商都覺得房地產對于經濟有著很大的支撐作用,更何況對于廣大一二線中心城市而言,雖然房價很高但是人口還是在流入,只要有人就會有剛需,這么強烈的剛需之下,房產商依然在賭房地產市場只是暫時的停滯,所以沒必要現在就降價。
房價跟地價的關系很大,地價越高,房價自然越高。而事實情況是,地價逐年上漲,房價如果不跟著漲,那開發商自己可能就破產了。同時,大批的開發商雖然開發的成本不高,但是囤地的成本很高,甚至有些開發商通過高杠桿拿地。房地產開發商的經營模式大家都很清楚,少部分自有資金加上大部分銀行貸款,而銀行貸款是要收利息的,這種高昂的成本讓開發商自己也騎虎難下,如果降價的話,自己就可能無法償還杠桿,最終資不抵債直接破產。
除了開發商因素外,房價其實還存在著多元博弈的問題,雖然有些人可以冷靜的看待房地產問題,但是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都存在著一個現象,這就是有房一族和無房一族的心理博弈。對于大多數買了房的人都有著一個很矛盾的心理現象,這就是在自己沒房的時候往往極度期盼房價下跌,這樣自己好買得起房,但是等到自己真正買了房之后,卻又極度盼望著房價上漲,這樣自己的資產才不會有損失,起碼心里有足夠的安慰。所以有的開發商曾經直言不諱的說:“現在別看喊房價高喊得熱烈,實際上都是沒房的那批人,真正有房的人都在偷著樂,盼著趕快漲價”。所以,在這場心理博弈的過程中,開發商為了維護自己之前樹立的價格預期,都不希望房價下跌。
因此,開發商是不會主動降房價的,國家的手也不可能伸的足夠長,命令開發商去降價。這么看來,降房價到底誰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