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底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像脫了韁似的連連下跌,最低跌至6.9694。就在世界一片“破7”聲中,離岸人民幣匯率絕地反擊,從6.96到6.89連續升破八大關口。我們總是說“離岸人民幣”和“在岸人民幣”,可是它們到底是啥?兩者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本文作為“科普貼”,將為讀者詳細介紹。
2010年中國在香港實施人民幣離岸交易,在市場上交易代號就是CNH,也就是CNYINHONGKONG。隨著CNH交易規模逐漸擴大,央行也開放其他國家進行離岸人民幣交易,現在CNH已泛指海外離岸人民幣交易。而在岸人民幣就是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于每個工作日上午對外公布當日人民幣兌美元、歐元、日元和港幣匯率中間價,作為當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及銀行柜臺交易匯率的參考價格,我們經常看到的人民幣匯率就是在岸人民幣匯率。簡單的說離岸人民幣匯率與在岸人民幣匯率,一個是在國外換匯的匯率,一個是在國內換匯的匯率。
那么,離岸人民幣和在岸人民幣之間的區別在哪里,為什么會有兩個匯率?
首先,當離岸人民幣比在岸人民幣弱時,也就是在國內換1美元要花掉6.7元人民幣,在出了國換1美元則要用7元甚至更高的價格,跨境出口企業會傾向于在岸市場上交易,因為同樣的美元收入在離岸市場可換得更多的人民幣收入。出口企業在岸市場賣出美元、買入人民幣又會使離岸人民幣升值。同樣的道理,進口企業在在岸市場上出售人民幣、買入美元的行為又會使在岸人民幣貶值。
其次,離岸金融機構也不允許在在岸人民幣市場上進行任何活動,在岸金融機構不允許在離岸人民幣市場上交易,交易者們不能直接在離岸和在岸人民幣市場之間進行套匯交易,否則匯率不亂套了。
第三,信息或信心渠道會導致兩地匯率趨同。舉個例子,在周邊國家經濟前景惡化的情況下,離岸投資者對內地經濟增長的信心也可能下降,因為周邊國家是中國的重要出口目的地,這樣離岸人民幣匯率可能貶值,這又會影響在岸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從而帶動在岸人民幣匯率同向變化。
這樣就引申出離岸人民幣匯率與在岸人民幣匯率的內在聯系。人民幣貶值了,那么離岸人民幣匯率和在岸人民幣匯率都會緊跟著下跌,美元能夠兌換更多的人民幣,而人民幣則等著被空手套白狼。
先從離岸市場說起。這兩年“做空人民幣”興起,本著資本市場趨利避害的天性,大量投資者拋售人民幣,甚至出現買空人民幣的風氣。經過2015和2016年人民幣貶值憂慮的不斷沖擊,離岸居民持有人民幣的意愿已大為降低。數字可以說明一切,截止2016年7月,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僅剩6671億人民幣,比高峰時下滑了3365億人民幣。這時,再說人民幣在岸市場,也就是我們的本土市場。資本外流風險增加,不被看好的人民幣便會以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的方式流到境外,并在境內進行購匯。外匯儲備是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以外幣形式儲存的重要的國家資產,由于對外匯需求的激增,央行外匯儲備也會因為購匯的增加而變得緊張。
近兩年離岸市場投資者對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與我國央行的判斷并不完全一致。當中國經濟出現壞消息時,離岸人民幣匯率的貶值幅度一般要高于在岸人民幣匯率。這就會形成一個“離岸市場預期貶值,離岸人民幣匯率下跌,導致國內資本外流,拉低在岸人民幣匯率”的死循環。為了避免這種“死循環”持續下去,央行進行了一系列“狙擊戰”,這在之前的雜志中都有過分析。
現在人民幣已經成為真正的世界儲備貨幣,并且逐漸增大占有的份額。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央行進行穩匯率政策可謂正當時。當然,國際玩家也不會眼睜睜的看著人民幣這樣健康的發展下去。一場可預期的貨幣大戰即將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