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即便在9年間領先者,也未必能守住最后一公里;而長期保持緊緊追隨者,亦可能在最后一程實現超越。
10月16日,深圳一位公募權益基金總監向記者感嘆,“A股市場習慣了短期效應,很多投資者不會去考慮回撤的問題,可能某只基金一年漲了100%他們就覺得特別厲害,但如果有一只基金每年只漲10幾個點投資者可能根本關注不到,這是公募行業一直以來的無解命題。能夠在10年這樣的時間維度脫穎而出的,背后必然經歷了許多努力。因為哪怕某個環節出了錯,即便連續9年回報第一的基金都可能在第10年被超過,所以我個人特別佩服那些能夠長期把業績做好的人。投資真的是日復一日焦慮的過程,即便前面做得好,每一步仍需如履薄冰?!?/span>
主動權益基金發展之困
而探尋眾多?;谋澈?,主動權益基金整體發展緩慢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由于市場震蕩和自身制度等原因,在公募行業受貨基推動整體規模突破11萬億之際,主動權益型產品的規模卻陷入縮水的尷尬。在今年上半年,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規模就連遭重創,尤其股票型基金更是成為規模下降的重災區。
10月16日,北京一位基金研究人士分析指出,“主動偏股權益基金的式微卻是顯而易見的,許多曾經上百億的偏股基金,規模早就已經腰斬或縮水嚴重,這些并非個案,背后反映的是整個公募行業權益產品發展陷入困境的現實?!?/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