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20年的發展,公募基金形成了良好的制度設計,通過優異的業績體現出專業的投資管理能力,在養老金管理過程中正在形成平衡長期資金安全性、收益性的競爭優勢。
2017年5月,《養老型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初稿出臺,這意味著養老型基金這一全新的公募品種有望誕生,而未來公募基金將在養老金管理方面繼續扮演主力軍的角色。同時,公募FOF基金的獲批也預示著,這一類產品有望成為較好承接各類投資者養老需求的理財產品。
公募基金成
大眾理財和資管行業標桿
洪磊表示,基于信托責任的制度化安排使公募基金成為投資者權益保護最充分、市場最規范、系統性風險因素最少的資產管理行業,樹立了大眾理財服務的標桿。
除了在產品類型和銷售渠道上不斷創新、在養老金及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不斷拓展之外,公募基金管理人隊伍更加多元、包容,除傳統由證券公司、信托公司和銀行發起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外,符合條件的保險資管、證券公司也在陸續開展公募基金業務,專業人士和私募基金管理機構發起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積極性很高。
在公募基金行業機構治理層面,專業人士持股、事業部制、薪酬遞延等激勵約束機制從探索到逐步發展,基金公司不斷優化公司治理,致力于形成股東、公司、員工、持有人利益一致的行業環境。
建信基金董事長許會斌表示,隨著“十三五”規劃的全面實施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化,公募基金作為大眾財富管理和專業運作的受托者、實體經濟轉型和創新發展的支持者,必將迎來新的發展。
盡管過去五年公募基金取得突出成績,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困擾行業發展的深層次和制度性問題仍有待進一步解決,包括如何通過制度安排,更好地使基金持有人利益、基金公司股東利益和員工利益保持一致,規避行業經營短期化利益導向的傾向;如何建立更科學的基金和基金公司評價和考核機制;如何能夠更好地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持續提升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為投資者提供更好的投資理財體驗等等諸多問題。
過去兩年,公募基金規模大幅增長,主要由貨幣基金推動,代表基金業核心能力的主動偏股基金規模增長有限,貨幣基金占公募基金整體的比例超過50%,這在全球基金業中都是偏高的,未來如何在穩定貨幣基金規模的同時,大力提升主動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和占比,這也是擺在基金業面前的一大挑戰,而一切問題的根本出路則在于完善基金治理、將持有人利益優先落到實處,提高行業公信力,為投資者帶來可持續的良好業績。
以上就是關于公募基金總規模破10萬億 總數突破4000只分紅1.66萬億的相關資訊,獲取更多基金行情及動態,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基金公募頻道。(原標題:公募基金創造長期穩健收益 規模10萬億分紅1.66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