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基本面改善和監管政策落地,銀行業或將迎來業績的確定性邊際改善,甚至有超預期表現,帶來對個股預期提升的同時,也提高了全行業的風險溢價。因此,中期將是DDM分子(業績增長)開始發力、DDM分母驅動力由風險偏好切換為風險溢價,上演雙驅動行情。
中期來看,銀行業業績或已達L型底部,邊際上呈現兩點確定性的改善:
首先,從基本面看,息差與不良均企穩向好。息差方面,國有行資負結構仍以存貸款業務為主,同業業務占比較低,從而受同業市場利率波動及監管沖擊的影響較小,息差已率先企穩。股份行和城商行雖然同業業務占比較多導致息差承壓,預計2017年一季度將是息差同比表現最差的時期,后續隨著負債端同業縮減,以及資產端收益率回升等因素,息差將隨之企穩;不良方面,在2016年年中后就已整體企穩,逾期不良比更率先下降,預示不良拐點。
其次,從監管層面看,最為重要的金融工作會議已經召開,整體符合預期。既然監管基調已定,接下來任務更多在于微觀推進,加之經濟基本面仍撲朔迷離,政策取向進一步收緊既無必要,也無空間。而監管政策的落實有助于加速銀行資產的“解毒”,給銀行不良的企穩改善帶來持續動力,提振銀行業風險溢價。
因此,中期來看,行情將出現分子、分母雙驅動格局。分子動力來源于個股業績的邊際改善,分母動力來源于對銀行業整體風險溢價的抬高。
長期來看,銀行業如養羊。以前是圈養,羊群無論肥瘦,都享受“牌照價值”這個圈帶來的保護。而利率市場化、放開民營銀行限制、混業經營大趨勢等不斷在羊圈上開口子,圈養被迫慢慢變成放養。圈外頭的狼想進來叼羊,里頭的羊心思不一:領頭羊主動跑出圈外,逃脫圍獵,獨享更廣闊的草原,長得更結實;瘦羊有心無力,被狼最先吃掉;普通羊以為沒有壯羊的競爭,自己能活得更好,于是安于現狀,殊不知瘦羊被吃后下一個就是自己,最終繼續分化,出逃一批,等死一批。
也就是說,雖然在競爭壓力下,銀行凈息差的長期趨勢仍下滑,但隨著行業護城河逐漸失守,銀行間分化將更明顯。預計銀行發展戰略將從以往“攤大餅”似的關注規模,到更關注內在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資本市場也是一樣,逐漸接受規模增速放緩的現實,轉而更加關注銀行自身的競爭優勢 。找到了核心競爭力的銀行,息差不但不降,反而可穩步回升。
當銀行的同質性逐漸降低時,長期選股自上而下的邏輯不變,但重心逐漸下沉,未來應更重視個股異質性,從核心競爭力精選個股,找到那只領頭羊。未來規模和業績增速將慢慢不再成為銀行經營,或支撐銀行股估值的最重要指標。未來真正支撐銀行股估值的是銀行經營管理的優秀程度或者說壁壘,體現在較高的ROE、較為合理的營收結構、較好的風險防控能力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