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引細節需完善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居民養老金缺口的爭議聲不絕于耳,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監管在各大資管行業積極試水推進第三支柱養老體系可持續發展。近期,證監會向各家基金管理人下發《指引》公開征求意見,分別對養老型基金的立法依據、產品定義、產品類型、投資策略、投資比例、子基金要求、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經理要求、運作方式和費用、銷售適當性、存量產品變更等多個方面做出了詳細規定,公募服務養老建設在基金業內掀起熱議。
不過從已經擬定的條例來看,目前業內對于公募養老基金仍處于摸索階段,《指引》中仍有很多具體問題亟待細化。首先,《指引》對養老型基金的基金經理任職要求設限,“養老型基金的基金經理需滿足五年以上擔任基金經理的經驗,歷史業績良好且最近三年無違規記錄”。業內資深分析人士表示,規定中并沒有特別說明五年以上基金經理任職期限的時間段,指在同一家基金公司還是累計從業生涯中擔任基金經理的任職期限,另外對歷史業績區間、合格業績標準等問題目前來看尚不明朗。
濟安金信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補充道,在基金產品的推介過程中,基金公司需根據投資人的年齡、退休日期和收入水平向投資人推介合適的養老型基金,這一點需要細化,對于某種養老型基金產品適合什么樣年齡、性別需嚴格到一個標準,此外,開放式基金是永續存在的,那么養老基金是不是需要設定10年、20年的年限,并根據設定年限所對應的年齡和性別等問題進一步細化仍需監管考量。
“養老型基金是否可以投資于海外市場、能否運用股指期貨、融資融券等還需監管出臺細則進行完善。此外,養老型基金對于很多普通投資者來說屬于保命錢,基金公司如何設立防火墻,是否會設立止損機制等問題也亟待解決。”盈碼基金研究員楊曉晴指出。
能否買賬待考
除監管《指引》上有很多細節需要進一步完善外,專業人士指出,養老型公募基金未來推向市場能否真正得到投資者充分認可,也有待檢驗。“想讓老百姓拿出錢袋子,投入到養老型基金中,他們關心的問題,還是收益率是否足夠穩健,或跑贏銀行理財。”北京一位基金公司高管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坦言。
該高管人士補充道,養老型基金處于初期推動階段,投資者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認知過程,即便是有部分產品推入市場,若沒有收益率的檢驗,也很難得到充分的認可,這就考驗著基金公司自身管理能力,尤其是股債市場綜合的投研實力,盡管基金經理管理的是一只散戶為主的養老型基金,但牽扯到投資者養老問題,就不能掉以輕心,未來需要拿出管理社保或服務機構客戶產品的態度去做。
事實上,正如上述高管人士所說,此次證監會下發的《指引》中也設置了較高的門檻,其中“近三年公募基金資產平均管理規模(扣除貨幣市場基金)不低于300億元”就將大批基金公司攔在門外,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統計顯示,目前120多家基金公司和有公募資格的機構中,有80多家公司未達標。
不過,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也指出,按照監管指引給出的思路,未來的養老型基金是偏“類保本”的產品,在一定的封閉期內,以穩健投資為主。但監管也明確要求,養老型基金管理人在宣傳上,不能向投資者暗示“保本”、“無風險”,所以習慣買保本理財的一部分投資者尤其是中老年人,可能仍需強化自負盈虧的認知。
另外,對于目前行業內基金經理流動性較高的問題,部分人士也提出了擔憂,這可能成為投資者選投養老型基金的顧慮之一。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今年以來全行業已有54名基金經理離職。
基金經理離職率居高不下,也間接反映在產品投資穩定性上,盡管《指引》對基金經理做出約束,但很難保證業績良好,資歷豐富的基金經理不跳槽,長久管理一只產品,可能很多老百姓就是沖著信任某位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而決定申購的。
政策助力應跟進
公募型養老基金相對于公募市場9萬億元的資產管理規模來說尚處于發展萌芽期,投研經驗、可借鑒的調研數據并不完善。縱觀整個基金行業,在股債雙煞的大背景下,公募市場也難言起色,弱市下,養老型公募基金產品的推出或許更需要監管部門在政策層面上予以一定的支持幫助。
多家基金公司相關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目前來看,市場環境并不好,公募養老基金的推出長期來看會對市場帶來利好,但是推出時點尚缺乏合適機會,且更需要監管在政策方面給予優惠。
對于監管助力的著力點,華中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孫永勇表示,政府可以從稅收政策上加大對公募型基金的支持力度,從以往養老保險收稅優惠政策來看,公募基金采取稅收政策還是會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稅收政策出臺往往效率較慢,主要是由于政府決策環節復雜,公募型養老基金屬于新興產品,還處于探索預測階段。不過廣州市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相關負責人持有不同見解,他表示,公募基金的稅收本來就很優惠了,稅收優惠問題并不會成為太大阻礙,但是對專戶影響就很大,可直接影響6%-7%的收益。
孫永勇表示,除了在政府層面加強引導外,投資者教育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這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強化國內教育體系中對投資理財知識的引導,從小有意識地培養普通投資者良好正確的理財習慣,此外,金融機構也有一定的責任去加強投資者教育,不過由于宣傳成本高、宣傳版面有限等問題往往效果不大。
有效推動恐FOF先行
“穩增值保收益”成為普通投資者對公募型養老基金風險收益的基本要求,這也對基金管理人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考驗。部分業內人士表示,即將問世的公募FOF產品為市場提供了一種新的投資運作模式,更為市場帶來了增量資金,或成為助力養老型公募基金長期發展的有效途徑。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此次下發的《指引》中提及,養老型基金可以采用基金中基金(FOF)形式進行運作,對此,廣州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場部分析人士認為,FOF基金在風險控制上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可以做到基金風險收益的二次平滑,養老型基金投資人的風險偏好較低,采用基金中基金能有效降低非系統風險,將養老型基金與公募FOF有機契合做養老FOF也是一種比較好的基金資產配置方式。
深圳市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相關負責人也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從產品需求端和第三支柱發展的長遠規劃來看,需要對第三支柱的稅收激勵制度、個人賬戶管理制度等頂層設計制度加以完善和改革,才能為養老型基金提供活水,同時,公募FOF和REITs等資產配置產品的推進和市場接受度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養老型公募產品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