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網記者 羅雪峰
看2017年金牛獎的名單,給很多業內人的第一感覺,是不是碰到了一份“摻了水”的金牛基金公司的名單?因為這份名單里,有大批量新面孔基金公司。
作為公募基金業奧斯卡獎項的金牛獎,2017年到底發生了什么新變化?這個以行業專家眼光評選出來的獎項,到底對投資者購買基金有什么指導意義?每年一逢頒獎季,各家基金公司爭相恐后地刷朋友圈到底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北青網》記者對十四屆金牛獎數據進行了系統梳理,試圖通過對歷年來的金牛獎大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和挖掘,來幫助投資者看看哪些公司是專業眼光中的三好學生。
要達到上述目的,自然要從含金量最高的“十大金牛基金公司獎”的十四年來的大數據著手,畢竟金牛獎每年要發出上百個獎杯,其中包括了公司類獎項、產品類獎項兩個大門類。而金牛基金公司獎這個獎項著重于從整個公司層面來判斷公司的優秀程度,入選的基金公司不光要產品業績優秀,還得在評獎周期內沒被監管機構處罰過,競爭最為激烈。
北青網通過對14屆來的金牛獎得主的大數據進行系統分析后發現,金牛基金公司獎由于其苛刻的評選條件,對投資人來說現實意義也較大。相對而言,除了個別金牛基金公司靠運氣、對自身綜合實力信心不大足外,多數金牛基金公司還是靠譜的。
鮮肉梯隊眼前一亮
在2017年的榜單中,興全、南方、華安是這個獎項的專業戶選手,其中興全基金的表現堪稱行業典范。這家公司產品絕對數量不多,但是卻依靠長期業績和規范性,公司排名和口碑逐年提高,在用戶群中形成了一批忠實的粉絲。興全的成功充分說明,資管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投資,什么時候都不會過時,這家公司也是值得深度研究的旗幟性公司。
中歐、建信這幾年發展勢頭猛烈,也是這個榜單上的常客。諾安基金(博客,微博)2016年業績不錯,獲獎也是情理之中,它在第五屆金牛獎時曾拿過金牛基金公司獎,2016年再度奮起摛牛,讓市場為之側目。
今年最大的亮點是涌出了大批新面孔,包括天弘基金、長信基金、民生加銀、摩根士丹利華鑫在內的4位新秀第一次嘗到了金牛基金公司的滋味。這批新秀中誰是誤打瞎撞?誰能就此崛起?投資者可能也還需要擦亮眼睛仔細甄別。
公開資料顯示, 金牛獎至今舉辦了14屆,除去第一屆沒有設置金牛基金公司獎項外,從第二屆到第十四屆總共誕生了130個金牛基金公司獎項,但這些金牛獎并不是排排坐吃果果,而是被38家公司瓜分掉。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十四年中,只出現了8家新面孔(只領過一次金牛基金公司獎),而其中4家出現在了2017年這一次。其他4次新人闖入分別是十二屆的華泰柏瑞、第十屆的長城基金、第五屆的融通基金和第二屆的招商基金。
金牛基金公司獎著重于從整個公司層面來判斷公司的優秀程度,入選的基金公司不光要產品業績優秀,還得在評獎周期內沒被監管機構處罰過,競爭最為激烈。北青網歷數14屆金牛獎得主,發現大數據中潛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