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股炒作熱度降溫
日前深交所相關負責人指出,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是資本市場重要基礎性制度,對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優勝劣汰、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發揮著重要作用。
有業內人士指出,新都退的退市意味著退市正在常態化,顯示出我國資本市場不斷走向成熟。事實上自2001年退市制度建立起,兩市總計退市公司僅有90余家,年均退市率約0.35%。“我國資本市場的退市制度還需要不斷完善,退市真正常態化的道路依然漫長。” 業內人士指出。
“新都退案例可以說是退市常態化的一個先兆,殼公司正面臨比之前更大的退市風險,這也給喜歡炒殼、賭重組、押寶暫停上市的投資者敲響了警鐘。“某私募機構副總經理指出。
事實上,4月以來,殼公司股價一直跌跌不休。Wind數據統計,4月份至今共有52只ST和*ST股票的漲幅為負,占比約65%。其中,11只股票出現“閃崩”跌幅超過40%,23只股票跌幅在30%以上。
4月14日以來,ST概念板塊持續下行,截至5月23日收盤,跌幅已達20%,事實上就在深交所對新都退依法作出股票終止上市決定的隔天,ST概念板塊下跌1.21%。從個股來看,許多殼公司慘遭殺跌。如\*ST銳電(1.460, -0.01, -0.68%)、\*ST海潤(1.520, -0.02, -1.30%)和\*ST新億(1.870, 0.00, 0.00%)3只股票股價已經步入1元時代,分別為1.46元、1.54元和1.87元。
一位公募基金經理告訴記者,今年以來A股市場的投資風格已經發生轉變,以往受追捧的“殼資源”、概念股頻頻遭遇拋售,股價大多跑輸大盤,而一批業績優良、分紅穩定的“白馬股”逐步吸引資金集結。
他表示,2017年以來證監會加強監管,嚴打“炒殼”,一些缺乏業績支撐的的殼股遭遇慘烈殺跌。“IPO提速后,IPO與借殼上市的時間差已大幅縮短,加上目前并購重組審核趨嚴,不但嚴查收購資金來源,且對企業資質的審核逐漸向IPO審核靠攏,令借殼方望而卻步。”該基金經理表示,“借殼需求在減少,疊加監管打擊炒殼行為,殼市場生態發生了重大變化。”
新都退的案例也為A股的保殼“不死鳥”敲響了警鐘,目前\*ST昆機(6.440, 0.00,0.00%)、\*ST釩鈦(3.070, 0.00, 0.00%)等公司已被交易所要求暫停上市。一位投行分析人士指出,借突擊保殼,而非通過主營業務改善、新增贏利點等方式改善經營的ST公司將會尤為危險,因為這類突擊保下的殼都難以在根本上改善經營,業績很容易出現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