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 16 年總營業收入 15.4 億元, 其中超凈排放改造收入 7.24 億元,新能源(風電項目設備) 5.4 億元,土壤修復 0.93 億元,土壤修復收入占比僅 6%,占比較低除與 16 年邵陽項目進展緩慢有關外,還與公司原本市場策略著重于開發耕地修復市場、 力爭打造成為國內土壤修復領域尤其是耕地修復領域的標桿企業, 對場地修復市場開拓不足有關。 雖然公司同時具備耕地修復與場地修復的技術, 但場地修復帶來的地塊增值導致市場需求目前好于耕地修復。2017 年公司在確定土壤修復為戰略核心板塊不變的同時,將力爭獲取更多場地修復業務,有望在年內形成收入。
公司在火電和非電領域的大氣污染治理業務(脫硫脫硝及超低排放等)已積累了多年的技術優勢和項目建設經驗,是我國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力量,在國內市場已獲得良好的聲譽。公司在大氣治理領域,致力于為燃煤電廠、鋼鐵有色窯爐等生產設施提供脫硫、脫硝、除塵等環保設備的研究、開發、設計、制造、安裝、調試等大氣治理綜合配套服務。 2014 年 9 月 12 日,國家發改委、環保部和能源局共同發布《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 年)》 (發改能源[2014]2093 號),明確指出新建機組基本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即在基準含氧量 6%的情況下,煙塵、 SO2 和 NOx 分別達到10、 35 和 50mg/m3, 超凈排放改造市場由此啟動, 公司 15 年大氣治理收入5.27 億元, 16 年 7.24 億元,我們認為, 超凈排放改造技術不具備稀缺性、電廠可獲補貼從而積極性較高, 在此催化下市場快速放量后或難以持續高增長, 從公司訂單統計也可證明: 2016 年全年公司公告大氣治理訂單合計 6.43億元, 2017 年至今暫無此類訂單公告。 非電領域如鋼鐵等行業或成為下一個啟動改造的領域。
對于未來業績的判斷,考慮大氣治理收入在電力行業訂單維持穩定、非電行業逐步啟動的情況下整體將維持穩定;場地修復業務將帶來土壤修復業務增量; 同時新余、衡陽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全年并網發電、 新能源項目、 環評咨詢業務收入穩定增長,預計公司2017-2018 年營收規模分別為 17.2/25.7 億元,歸屬凈利潤分別為 1.74、 2.38 億元,對應 EPS 分別為 0.27、 0.37 元/股。公司目前總市值約 75.6 億元,對應 2017、 2018年 PE 估值分別為 43 倍、 32 倍,維持“審慎推薦-A”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