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2017年上半年新股上市數量已經超越去年全年的總量,但是新股的漲停板數量有所減少,“打新”收益較去年同期也所有下滑。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漲停板數量減少是影響“打新”收益最重要的因素,“打新”收益下滑有利于市場回歸理性和健康,因為次新股是市場中最大的泡沫。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于7月1日開始實施。李大霄表示,《辦法》對投資者“打新”沒有造成實質影響。《辦法》解決了投資者適當性統一標準的問題,明確經營機構的適當性管理責任,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核心為“將合適的產品銷售給合適的投資者”。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在照顧風險承銷能力的情況下并沒有喪失自主選擇權。
相關業界人士也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辦法》對“打新”沒有實質影響,之前也有相關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辦法,而且新股收益率受風險偏好等多重因素影響,跟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沒有直接關系。
由于漲停板的數量減少,使得投資者“打新”日趨理性。一位投資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雖然新股漲停板減少,但只要中簽,仍然有較為可觀的投資收益。從以往的情況來看,“打新”多數情況能獲得較好收益,因此將繼續打新股。
李大霄也認為,投資者可以認購新股,但是堅守次新股要謹慎,建議要做到“打新”不“追新”。
今年新股發行數量大幅增長 “打新”收益率呈下降態勢
“到目前為止,‘打新’暫時還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買賣。這主要有兩個原因所主導,一方面是新股仍具有稀缺性,另一方面是投資者的投機習慣所致?!鄙钲诳栙Y產管理有限公司分析師陳學其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據統計數據,2017年以來至6月15日上市的229只新股中,截至昨日,與發行價相比,漲幅最大的為至純科技,最大漲幅達1749.13%,吉化集團漲幅最小,也有91.74%,229只股票的平均漲幅達281.66%。而2016年同期上市的55只新股中,名家匯成為2016年上市后同期漲幅最大的股票,漲幅達1346.5%,天創時尚漲幅最小,漲幅為145.19%,55只個股平均漲幅為455.43%。今年以來截至6月15日完成上市的新股數量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16.4%。
“從新股上市后的平均漲幅看,2016年同期新股的平均漲幅要比2017年大的多。” 深圳前海復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曉陽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上半年新股上市數量超去年全年水平,“打新”平均收益率則呈下降態勢。
陳學其表示,從今年來看,價值投資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過去投資者習慣偏好炒作和跟風,投機性較強,買入股票前并沒有對相關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做實質性的了解。而今年上證50指數和滬深300指數上半年漲幅均超過10%,年內大部分藍籌股、白馬股走出了逼空上漲的走勢,而上漲的主要因素是價值回歸。而高估值個股將遭到市場的拋售,對于新股來說,上市后連續的一字漲停板后,股價已遠遠偏離其實際價值,所以股價回歸造成“打新”收益率出現下降,同時這也是投資者習慣逐步改變過程的一種體現。
銀河證券分析師李建東認為,在當前股市偏悲觀的預期下,新股上市后表現在近期會受到影響,部分新股的開板漲幅有進一步回落的風險。近期新股發行節奏有調整,對穩定市場有益。
“雖然‘打新’市場整體預期收益率是下降的,但目前還是一件確定性程度比較高的投資,很多基金把‘打新’當成一個增加收益的輔助策略?!崩罱|對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