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到就是賺到,這是2018年搶房大戰的新常態。
在杭州,98歲老奶奶親自上陣搖號,“買來用于自住”;一名女性在搖號排隊現場,由于體力不支暈倒。
在成都,7萬人搶1000套房子,排隊提交材料的隊伍一眼望不到盡頭。
在深圳,一樓盤未售先紅,開盤前先交500萬誠意金才能獲得搖號資格,房子起步價2000萬,選房限時2分鐘,否則視同放棄。
在西安,某樓盤搖號前日,“內定關系房”名單被曝光,其中不乏公職人員。截至5月28日,當地已進行了142人次的調查核實工作。
排隊排到暈倒,98歲老奶奶親自上陣,7萬人瘋搶1000套房子,“內定關系戶”橫行……這一輪搶房大戰,將所有的投機、狂熱、腐敗、尋租全都暴露無遺。
萬人搶房大戰,誰是始作俑者?
1限價式扭曲
這一輪萬人搶房的根源,在于限價搖號制造的套利空間。
所謂限價,即對一手房進行指導價管理,凡是超過指導價的,一律不予網簽。然而,市場價卻不受指導價限制,二手房該怎么漲還是怎么漲,這就造成一二手房之間出現明顯價差,于是就制造出巨大的套利空間。
這個套利空間,到底該給誰,市場出現分化。實踐中出現了三種路徑,可謂各有千秋:
一個是雙合同。開發商通過疊加裝修合同繞開備案價限制,由于裝修合同多半都要全款或者貸款周期更短,購房者首付成本不降反增。
第二個是茶水費、走后門。既然限價扭曲了市場價格,那么茶水費就相當于市場對于價格的自動修復。茶水費少則幾萬,動輒幾十萬,讓購房者不勝其擾。
第三個是搖號購房。搖號限制了開發商的操作空間,讓雙合同再無藏身之地,居民也不用再受茶水費之累,看起來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只要有套利空間存在,搶房游戲不過換了一個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