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大盤在銀行股帶動下震蕩走高,在收復3300點后隨上證50、滬深300兩大指數集體回落,創業板遇阻年線后開啟調整模式,日內持續低迷表現。
受到銀監會下調撥備紅線的利好影響,銀行股開盤走強,這項規定有助于減輕銀行業資產質量管控壓力,加快銀行盈利釋放,為銀行獲得更多的資產騰挪空間。目前,銀行基本面持續改善,疊加政策支持影響,我們仍看好銀行股之后的上行空間。
盤面表現上,三大股指均以綠盤報收,在其他題材降溫下,兩會題材的熱度仍然不減,雄安、海南、粵港澳、電改、地方國改紛紛異動拉升。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將成為貫穿全年的投資主線之一,也將是最有力的政策話題,我們今天繼續解讀政府工作報告的投資機會。
2018國企改革開花結果
自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來,國企改革的成果逐步顯現,多領域的改革落地開花,黨的十九大召開后,更是堅定了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入推進供給側改革成為改革的大方向。
我們建議從供給側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地方國企改革三大方向來尋找國企改革的投資邏輯。
供給側改革
2008年以來,國有企業的負債率普遍較高,隱藏了較大的風險,有些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經突破企業能夠承受的風險底線。因此,推進國有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有效的改善企業經營狀況,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完成企業降杠桿。
2017年,供給側改革的作用異常顯著,激發了周期股的翻倍行情,煤炭、鋼鐵、有色、建筑材料、小金屬等板塊概念相繼爆發,誕生了像方大炭素、贛鋒鋰業、寶鋼股份、恒源煤電等諸多翻倍牛股。
展望2018年,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的加速,周期行業去產能的效果將更加顯著,周期股有望借助政策紅利,刮起二度春風。
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2016年底的中央經濟會議中明確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加速改革看國改,深化國改看混改”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混合所有制改革雖然取得一定進展,但客觀地講,一些壟斷領域的國企,特別是央企,仍表現出硬骨頭難啃的特點。統計指標顯示,很多央企“混”了,但是“混”了之后改的還有限,主要問題在于混改的重心是如何讓民營資本和國有資本混合在一起,而不是國有企業和國有企業之間的混改。
因此,混改領域的攻堅戰才剛剛打響,在2018改革大年中,第一批混改名單中,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七大混改領域的突破效果值得關注。
地方國改
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中,多次提及地方國企重組、混改等改革議題,并且在即將公布的第三批混改試點名單當中,地方上市企業成為亮點之一,這也從另一種角度點燃了我們對于2018年地方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關注預期。
我們在全國眾多省市中推薦上海、深圳、山西三個地區來重點關注。
上海國改:經濟總量占全國1/5左右的長三角地區,是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上海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急先鋒,在全國經濟發展占據領頭羊的位置,截至2017年,上海有上市公司275家,總量居全國第五。
深圳國改: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我們最不能忽視的地域板塊就是深圳,它是我國改革開放劃時代的見證者,深圳作為19大后,第一家出臺“全面推進,應改盡改,能混盡混”方案的地方“排頭兵”,明確力爭2020年新增1-2家世界500強企業。從資產整體情況看,深圳國資委其下屬國企無論從整體業績、資產梳理、國改落地情況,均非常明晰,堪稱地方國改“模板”。
山西國改:和上海、深圳兩地相比,山西本地的國資改革的優勢是動作稍晚,前期改革成效并不明顯,而后期成效空間較大。尤其是在本省具備絕對優勢的煤炭、鋼鐵行業去產能成績突出,去年兩大行業上市公司的股價也取得較為明顯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