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擺一年多的新股上市終于開閘,從首日表現來看,打新一族熱情不減。理性投資依然任重道遠。但話又說回來,資本市場本身就是一個風險交換的場所,如果沒有人愿意以預期收益承擔相應的風險,那二級市場將會陷入流動性陷阱。
作為市場的普通投資者,即一般媒體眼中的中小散戶,如何在日趨復雜的市場中生存變得越來越像一門學問。尤其是隨著股指期貨、融資融券、各種ETF期限套利的不斷發展,還有很多眼花繚亂的程序化交易,市場可以說由冷兵器時代逐步過渡到了現代化戰爭時期。不過,這些新品種新花樣只不過是各種交易的工具,事實上從資本市場這一兩百年來的歷史來看,交易的本質并沒有發生明顯的改變。過去有的,未來依然會發生。
說起二級市場的股票交易,可能每一個參與者都能講得頭頭是道,稍微有點經驗的都會知道有所謂的基本面分析和技術面分析或者再加上行為金融學等等。以至于發展出某些社區專門交流上市公司的調研情況以及個體投資者所做的各種基本面的分析。信息化使得各種消息的流動變得更加迅速和敏捷,這極大程度上消除了過去普通投資者信息方面的弱勢地位。但A股的實際情況卻是:很多基本面尚可甚至比較優秀的公司其股價表現并不強勁,甚至還可能在某一時段出現不同程度的持續下跌,而一些什么都沒有純粹講故事玩概念的公司的股價卻常常出現一鳴驚人猶如火箭般的直沖云霄。基于A股的歷史發展狀況,這樣的狀況無論是否合理,都是一個我們無法否認必須直視的真實現狀。
根據相關的統計,普通交易者虧損的最大來源是過量交易。從A股市場的波動率和歷年走勢看,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如果投資者一年只交易一次,輸的概率非常小。那么,為什么多數中小投資者很難賺到錢?
首先是操作的紀律問題,要忍。善獵者必善守,就是這個道理。只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交易的好時機才會出現。比如兩市幾乎日日都有漲停板,但并不是所有的個股都適合做交易。善忍者,要有忍受寂寞和孤獨的能力,更要有避開各種誘惑的能力。其次,要知道何時出手,這也是問題的實質。不該出手的時候亂出手,結果必然是割肉,也就是俗稱的手癢剁手、腳癢剁腳。即使僥幸對了,也是不斷積累日后犯錯的風險因子。最后還有一點就是知道何時收手。有句俗話說,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是師傅。有一部分投資者對于及時止盈警惕度不高,就很容易導致:本來是盈利的股票結果反而給套住,甚至最終深度套牢動彈不得。
股票投資乍一看是毫無門檻,任何人只要開好戶就可以介入,但真正長期盈利的卻始終是極少數人。觀察投資者的投資過程和結果,可以總結為需要做好“三到”:首先要看到,其次要做到,最后要吃到。
“看到”并不難,勤奮的投資者都會發現那些漲得好的股票,再勤奮一點的還知道為什么漲得這么好,也就是看到市場的主流趨勢在哪里?!白龅健钡碾y度就要上升一兩個數量級了,看到強勢的股票一路飆升的股票最終敢參與的肯定是極少數的。這一關是技術能力、心理承受力等各種綜合(行情 專區)分析能力的體現。“吃到”的難度最大,在“做到”的基礎上還要再增加一兩個數量級,可以說達到交易者的最高境界。相信投資者經常聽到這樣類似的話:哎,這個股票剛起來的時候我買過或者我曾經在某某位置交易過,但能吃飽喝足主升段的卻少之又少!這一關是交易者“知行合一”的最高體現,能做好的投資者將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