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機構人士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初始權重低,吸引資金量有限,納入MSCI指數對A股的短期影響不明顯。A股在MSCI主要指數中的權重將逐步上升,但這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具體到行業板塊方面,海外投資者青睞消費等板塊。
權重大幅提升尚待時日
“對海外投資者而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拐點。”高盛首席中國策略師劉勁津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以前海外投資者不投資A股,是因為其不在基準指標里。他預計A股納入MSCI指數后,會帶來一定的正面提振,不過由于初始權重較低,短期影響有限。
劉勁津表示,目前追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資產規模約有1.6萬億至1.7萬億美元,A股納入后預計將吸引約12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其中被動型投資只占15%左右,且需要等到明年5月或8月納入方案正式落實才會買入A股。主動型資金則不同,很多能夠通過QFII或滬深港通渠道投資A股的海外投資者現在就可以買入,預計未來半年此類資金流入會有所表現。
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策略分析師高挺預計,A股納入MSCI主要指數將帶來141億美元的資金流入,其中包括23億美元跟蹤MSCI指數的被動資金,以及118億美元的主動型資金,這一規模相對于A股日交易量而言不算高。對中國資本市場而言,納入MSCI所體現的開放意義要大于短期實質影響,未來國際投資者對A股的關注度會持續提升。
至于納入MSCI主要指數后市場是否一定會上漲,歷史統計顯示并無可靠的經驗可循。韓國市場在1992年1月以20%的比例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后的當月上漲11.4%,但半年內下跌25%;1996年中國臺灣市場首次按照50%的比例納入,當月上漲2.8%,一年內上漲34%。也有一些表現不佳的案例,比如俄羅斯于1997年12月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當月上漲21%,此后一年重挫85%。
“納入MSCI主要指數不是主導A股未來走勢的主要因素。”高挺表示,每個市場的結構和投資環境都不太一樣,如果某個新興市場被納入的初始權重較高且本身市場規模又比較小,反應就會比較劇烈,正面提振作用會比較大。比如韓國、中國臺灣市場初始納入比重都比較高。但A股情況不同,初始納入比重很小且本身市值規模非常大,因此出現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不大。
高挺表示,A股在MSCI主要指數中的權重會逐步上升,但這需要很長時間。參考韓國、中國臺灣等新興市場,從初始的部分納入到全部市值納入,需要6-10年時間。如果未來納入MSCI的A股比例提高至100%,預計會帶來累計約3000億美元的新增資金流入。
海外投資者熱衷消費股
對海外投資人而言,劉勁津認為,海外投資者在遴選A股標的時主要還是看消費股,“白馬股”、“漂亮50”這類股票的海外投資者持股比例都比較高。從5月初到現在,通過滬港通渠道北上的凈買入資金達到40多億美元,幾乎達到去年全年北上凈買入資金的一半,這反映了海外投資者對MSCI納入A股的前景比較樂觀,他們買入的股票集中在家電等消費板塊。
高挺指出,近期滬深港通呈現“南冷北熱”,是由于海外投資者對MSCI可能于本周宣布納入A股有所預期。近一個月滬深港通北向資金買入的A股主要集中在大消費和醫藥領域。
在MSCI正式宣布納入中國A股的決定后,高挺表示,入選MSCI的A股偏向于增長穩健的消費和金融板塊,相較于A股整體,這些板塊的盈利增速和持續性更高,估值則略低。預計納入MSCI后,大部分入選個股的流通股中,國際投資人占比將繼續上升。海外投資者的偏好主要在消費、醫藥、科技股等。
富達國際基金經理馬磊認為,成功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為A股投資提供更多的靈活性,海外投資者投資A股市場的便利性將大幅提升,海外投資者將會更密切關注A股市場。這一結果必定會提振市場情緒和市場流動性,中長期看會增加A股市場的資金流入。預計A股和H股同業之間的估值差會縮小。總體來說,A股市場中具有穩定分紅政策的藍籌股和大盤股將有望跑贏大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