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國企業債券凈融資規模再創歷史新低,跌至負2170億元人民幣,刷新今年2月的歷史低點(負890億元人民幣)。
與此同時,發債成本持續飆升,5年期AAA級中票收益率接近兩年半以上高位。招商證券固收研究徐寒飛指出,融資成本高企,導致銀行對債券的需求大幅減少,這帶來的影響非常大,“壓力已經從負債端傳導至資產端。”
事實上,遭遇冰封的并不僅僅是企業債,整個信用債市場都遭遇寒潮。
《中國證券報》援引數據稱,5月信用債(包括證券公司債、證券公司短期融資券、企業債、公司債、中期票據、一般企業短期融資券、定向債務融資工具、資產支持證券、可轉債、可交換債、可分離轉債存債共計11個品種)凈融資額為負2230億元,刷新了2000年以來的單月最低值。
Wind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公司債發行總額同比出現斷崖式下跌,同比暴跌70.94%,至3478.64億元人民幣。
這背后,則是債券取消發行潮。根據媒體匯總的數據,今年二季度以來,中國債市共計222支債券取消發行,規模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其中4月取消規模為史上第二大。在這些取消發債的公司中,80%以上在未來一年中有債券到期,涉及金額高達近萬億元。
《中國證券報》援引上海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胡月曉稱,5月信用債一級市場發行量的顯著萎縮,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去杠桿”、“嚴監管”等因素共同導致:
一方面各類發行主體出于融資成本高企的考量,整體發行意愿不強;另一方面,目前商業銀行等主流機構投資者普遍偏好AA+以上的高等級債券,也壓制了一級市場的新債供給。
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4月7日起,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將可質押債券的評級提高至AAA級,AA+及以下評級的債券將無法入庫質押。
中新網援引分析人士稱,此輪公司債規模大幅縮水固然與債市整體環境有關,但房地產公司和地方平臺融資收緊才是其背后重要推手。
國信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董德志解讀稱,在“9 30”調控之前,國內房地產企業主要通過一般公司債和私募債在債券市場融資,“9 30”調控實施之后,房企的一般公司債和私募債發行大幅減少。